第25版: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迎低碳城市建设大势,地沟油“变废为宝”获力挺

专家呼吁各地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闭环监管机制与生物柴油产业体系,从源头根治地沟油回流餐桌“顽疾”

■本报记者 张金梦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19日   第 25 版)

  近年来,伴随全国多地“地沟油事件”屡遭曝光,散发着恶臭的废弃劣质油经过仅一夜“提炼”变为“食用油”重返餐桌的黑幕被一一揭开。地沟油,这一被称为“城市下水道中流淌的垃圾”,竟在高额利益驱使下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也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破坏者与城市现代文明治理的“顽疾”。通过建立全产业链一体化闭环产业体系,既可变废为宝实现地沟油资源化利用,又能为低碳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这一模式在近日举办的“京沪地沟油治理和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得到力挺。

  

  餐桌上人人深恶痛绝的地沟油,经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后,却是节能减碳的利器。“将地沟油回收再利用,每制成1吨生物柴油,就可代替传统化石燃料减少2.06吨二氧化碳排放。”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建国表示。

  然而,这样一条既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又能将其变废为宝的双赢路径,推广普及却并不易。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物柴油产量为132万吨,即便在生物柴油产量全部源于地沟油的情况下,也仅能消耗全国四分之一的地沟油产量。地沟油变废为宝制生物柴油,亟待提上城市治理重要日程。

  地沟油能源化

  促食品安全和低碳发展“双赢”

  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工厂样品间内,摆放了各种各样的油样本。记者随意打开一个器壁上挂满残渣污渍、盛有深褐色浓稠液体的玻璃容器时,一股刺鼻恶臭味迎面袭来。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已经粗炼过的地沟油。当脑海里浮现出如此污浊、劣质的地沟油竟被摆上餐桌、进入人们口中的情景时,记者胃里不禁一阵翻腾。

  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食用油消耗量约3100万吨,若按食用油使用量的15%为废弃油脂计算,全年至少产生465万吨地沟油,除少量得到资源化利用外,其余多去向不明。

  宋建国坦言,被“捞回”的地沟油通常经过仅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简单工序,即回流到食品、餐饮行业,因其中含多种致癌物而成为国民健康一大杀手。虽然近年来,伴随着政府管控手段加强、老百姓健康理念与生活水平提升,部分城市地沟油重返餐桌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在不少地区,这一“顽疾”仍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据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秘书长孙善林介绍,事实上,地沟油经去除杂质、化学反应、蒸馏等工序,可生产出精制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可替代传统化石柴油用于柴油公交车、船舶、柴油货运车,此举不仅能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安全隐患,还能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1吨地沟油可炼出0.9吨生物柴油。按1吨生物柴油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可减少2.06吨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每利用1吨地沟油就可减少超1.8吨二氧化碳排放。”孙善林说。

  亟待建立闭环管控体系

  从源头强化地沟油流向监管

  但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在于,让地沟油从“餐桌”转移到“车里”,走生物柴油规模化推广之路仍面临诸多瓶颈。

  专家指出,地沟油分煎炸油、隔离油、潲水油以及废弃动物油脂等,要实现资源化利用,首先在源头治理方面需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化机构统一收购。但目前来看,全国具备这种资质的企业并不多,从而增加了生物柴油生产原料,即地沟油收集的难度。

  当谈及收集到的地沟油如何处置时,宋建国表示,在一些城市,地沟油可以直接进行属地消纳,比如上海就在本地的生物柴油厂直接对地沟油进行加工处理;但在很多城市,如北京,因不具备化工生产加工条件,就无法对收集的地沟油进行末端处理,只能跨城、跨省消纳。

  据记者了解,固体废物跨省消纳,分为处置与利用两种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处置固体废物需要运输地和接收地共同批准;而要利用固体废物,将固体废物作为下游产品原料,则需要上网备案登记。

  “严控固体废物末端处理是好事,但问题在于当前各地缺乏严格的监管审查,整个产业链的监管尚没有形成闭环。即便已进行过备案,但地沟油最终流向何方仍无从追踪,也缺乏有力证据证明确实都运输到了生物柴油厂,以致地沟油的末端处理存在隐忧。”有知情人士坦言。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除上海在官方层面积极推动地沟油制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外,其余城市生物柴油的应用场景少之又少,需求量也微乎其微。“全国生物柴油生产厂家很多,但生产的生物柴油大多都出口欧洲,一是因为欧洲对于生物柴油的需求较大;二是由于国内多地政府对生物柴油支持力度不够,以致生物柴油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市场需求量并不足以支撑产量。”上述人士称。

  “也正因为生物柴油大量出口欧洲,从而抬高了国内地沟油的销售价格,以致生物柴油价格攀升,使用经济性大打折扣;又因国内主营加油站缺乏推广应用生物柴油的积极性,导致其一直难以进入油品销售系统,这一制约生物柴油应用推广的‘梗阻’顽疾一直多年悬而未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蔺建民补充说 。

  地沟油利用上海模式获认可

  建议长三角区域率先发力协同治理

  事实上,在上海,通过建立地沟油收、运、处、用等全产业链一体化闭环模式,实现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这一工作已经成功开展多年,或可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沟油资源化、能源化应用提供成熟经验借鉴。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处长朱梓明介绍,上海现有约4万家餐饮、食品加工等企业,每天产出的废弃油脂,经18家收运公司约300多收运车辆定点、定时收集,通过初加工形成含油率在95%以上的地沟油后,被运到指定的处置企业。

  据统计,2011年,上海每天收集20余吨地沟油收纳入监管;截至2019年,这一数字攀升为180余吨;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海每天收集160余吨地沟油收纳入监管,实现了应收尽收的目标。

  “从2017年到2020年,上海加注B5生物柴油的社会车辆已累计达到1543万辆(次),供应B5生物柴油的加油站已达301座,试点加油站注B5生物柴油销售量已占柴油总销售量的1/3以上。”朱梓明说。

  “目前,地沟油重返餐桌现象在上海已基本不存在。”上海市市场监管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副处长魏红勇补充说。

  “生物柴油是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除社会车辆外,未来,航空领域也将为生物柴油提供更多机遇。上海在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应发挥带头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地沟油治理协同发展,实现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市场化运作。”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强调。

  宋建国同时建议,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要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与市场机制结合;其次,要完善市场和体制环境,建立从地沟油收集、储存、预处理,到生物柴油生产、配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一体化闭环产业体系和监管机制,将地沟油回收处理与生物柴油产业形成有机结合;下一步,以上海模式为典型,京津冀地区也将进一步加强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