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节能环保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多地持续收紧“两高”项目审批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05日   第 19 版)

  专家观点

  短期内,一些绿色产品难以大规模崭露头角,部分绿色技术、工艺尚未取得突破。出于刚需,部分产业还需“两高”产品作为支撑,把好审批关显得尤为关键。

  

  从通过节能审查到撤销资格,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只经历了短短2个月时间。

  记者近日从广东省发改委方面获悉,由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该项目的节能审查报告已于6月18日被撤销。而据广东省发改委在4月1日给出的原审查意见,“项目节能报告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编制指南》(2018年本)有关规范要求,作出的节能承诺符合相关要求,原则同意本项目节能报告”。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这是6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之后,收紧“两高”项目审批的典型操作。除了广东,山东、内蒙古等多地均已拿出方案,从源头防控“两高”项目,遏制“两高”产业盲目发展信号十分明确。

  相关项目节能审查压力剧增

  按照规定,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对于未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获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节能审查机关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使用。换言之,节能报告夭折将直接导致项目停滞。

  茂名石化此次申报的项目主要包括改建300万吨/年催化裂解装置,配套烷基化等装置,同时将乙烯产能从100万吨/年提至164万吨/年等内容。“炼化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在炼油产业链上新增催化裂解,可减少成品油产出、增加化工产品,由此实现由炼油到化工方向的转型。但目前,国家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把关严格,石化、化工属于典型的‘两高’行业类别,获取用能指标、环境容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早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便直言压力很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化工行业面临成本、技术、工艺、管理等诸多挑战。以‘不是低碳的效益一分不要、不是低碳的项目一个不上、不是低碳的装置加快淘汰’为原则,我们希望努力实现从能源资源生产到化工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低碳化。”

  “两高”紧箍咒让压力持续蔓延。宁夏某能源集团负责人坦言,该公司已建、在建的30多个项目中,仅有6个取得节能审查。其他项目虽已陆续提交节能报告,但审批时间未知,进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不过节能审查,意味着项目拿不到能耗、排放指标,建设运营寸步难行。目前,当地还在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在运‘两高’项目,审批难上加难。”

  源头防控是治本之策

  “‘十四五’之初,部分地区仍在上马‘两高’项目,影响碳达峰目标实现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源头防控是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治本之策。通过强化环评和排污许可及监管执法,能够有效实施对‘两高’项目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进一步提出强化“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的三条要求,包括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落实区域削减要求、合理划分地方环评审批事权。

  记者了解到,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多地纷纷出台实施细则。以山东为例,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两高”项目管理的通知》明确,新建“两高”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符合国家、省产业规划布局和园区管理有关规定。对项目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等属于限制类或淘汰类的,一律禁止投资新建,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相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这些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的肯定。“在碳减排形势下,高碳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增加,竞争力会越来越弱。继续大规模上马,将推高我国碳达峰时的峰值,增大实现碳中和的难度。从这一角度来说,严把‘两高’关口意义重大。”

  冯相昭同时发现,部分地区仍有“攀高峰”的冲动,拼命在碳达峰之前布局“擦边球”项目。“有些地方认为违规成本过低,有些地区顶风上马高耗能项目,还有些欠发达地区甚至仍在承接发达地区已经淘汰的高排放项目。考虑到能源消耗强度、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条件,绝不能再按传统老路发展。”

  通盘调度产能“总盘子”

  “两高”产业不可盲目发展,但简单“一刀切”也不可取。冯相昭坦言,短期内,一些绿色产品难以大规模崭露头角,部分绿色技术、工艺尚未取得突破。出于刚需,部分产业还需“两高”产品作为支撑,把好审批关显得尤为关键。

  “我不认同部分地区给‘两高’项目笼统扣上帽子,一味限制其发展的做法。重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既要科学控制总盘子,也要对个体项目作好引导。”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两高”产品需求触顶后,即将进入缓步下降阶段。对此,需要通盘调度,整体考量“两高”产品的产量达峰问题。

  该人士提出,要在摸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新上项目的碳风险研判。“并不是哪个地区有能源资源,哪个地区就适合上项目。如果连市场空间都没摸清,未来很容易陷入被动。而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在此时间段内,大部分新上的工业项目尚未完成折旧,高碳产能提前退役将增加搁浅成本。”

  对此,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建议,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等制度标准,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全面统筹产能置换工作,特别是跨区域置换,将节余指标重点用以支持技术先进、工艺绿色的龙头企业,由此满足“两高”刚需。“同时,重视兼并重组的作用。针对部分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鼓励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实力等带入中小企业,放大兼并重组的‘聚变’效应。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产品供不应求,也能提高存量项目的绿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