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如火如荼,也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对此,作为一名从事煤矿信息化建设10余年的老兵,笔者由衷地感到高兴。但近期笔者参加了几家公司的智能化项目介绍会,特别是看了一家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为一座千万吨级矿井做的设计方案,却又有些忧心。
设计方案中虽然通篇都是智能化,但基本就是搭建了一个“采集、建模、展示”的平台,典型的“新瓶装旧酒”。有的项目,4月还没有招标,7月就要见成绩,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智能化建设真的这么简单吗?
笔者经历过煤矿“四化”建设,深知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上,既存在客观的难题,也存在认知方面的局限,突出体现在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不做好扎实的准备,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智能化建设一定会吃大亏。
首先是观念。煤矿一般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式管理模式。在这个封闭区域里,体现的是矿长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系统是用计算机语言把管理者的思想体现出来的系统,是“一把手工程”。煤矿每一套软件系统或多或少,都有一把手的管理理念在里面。不过,一套系统从开发到应用是有周期的,往往是这套系统还没有用顺,矿长就换了,结果是老系统推行的动力会打折扣,或更换新系统。有些地区,煤矿信息化搞了十几年,没有几套系统能用得很好。这就造成人们对信息化建设认知的偏差,认为信息化就是摆设。
其次是技术。“四化”建设使煤矿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全管理、生产工艺、职工素质也由量变上升到质变,但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关键技术是制约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关键技术每突破一小步,煤矿智能化建设将会迈出一大步。比如,当前,大多数煤矿不能够精确知道每天生产了多少原煤,是哪个区队或工作面生产的。这是因为皮带秤传感器这么多年没有新的突破,皮带秤只是结构上有些变化,数据不准确和系统不稳定的问题没有发生质的突破。如果能够努力突破这些关键技术,煤矿智能化必将取得大发展。
再次是人才。培养一名合格的电工需要几年时间,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才比这更难,所需时间更长。选拔和培养对象,一要看教育基础,二要看悟性,三要看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是否有吃苦耐劳的品性。煤矿环境特殊,不把所学与井下特殊环境结合起来,就不会真正成才。同时,由于信息化、智能化涉及专业较多,不但单个专业人才不足,系统性思维人才更是匮乏。因此,煤矿应该加快培养信息化、智能化人才,建立自己的专家库,并在相关待遇上给予倾斜,扭转不利局面。
最后,还有资金问题。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公司对项目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开发出的软件也完全不同。有的表面上有相同的功能,但职工在应用中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同样是一个流程后面的数据,校对却不是一个水平。智能化建设投入巨大,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是一个重大考验。
因此,笔者希望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煤炭人能脚踏实地,少走些弯路,多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陕煤集团黄陵建庄矿业公司信息化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