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思想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要强化能源治理服务属性

■王林钰 陈光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5月10日   第 28 版)

  城市能源的治理要彰显以人为本,始终着眼真实需求,发现和解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能源问题,要避免忽略城市能源服务城市的本质,避免成为脱离真实需求的技术堆砌和展示“盆景”。

  

  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城市始终是重中之重。近期,我国在多个场合和重要文件中均提出,要“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能源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城市的具体要求。

  城市能源治理能力的提升可为城市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为城市居民享受舒适便捷、高效顺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可靠保障,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能源治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服务好城市新发展格局。

  

  城市能源治理要以人文本

  彰显治理“温度”

  首先,城市能源的治理要彰显以人为本。从自身来说,城市能源系统应该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从服务城市来说,城市能源系统也是便捷、共享、智慧、经济的能源系统。其中的关键是城市能源始终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发现和解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能源问题,在因地制宜开展能源系统自身革命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能源服务的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其次,城市能源的创新应用要始终关注真实的需求。城市能源的创新和技术应用要始终围绕真实问题,解决实际需求,要避免忽略城市能源服务城市的本质,避免成为脱离真实需求的技术堆砌和展示“盆景”。

  城市能源治理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提升治理效能

  数字治理在赋能城市治理方面已经逐渐凸显出巨大潜力,在城市能源治理领域也必然会大放异彩。

  现代化的城市能源治理,要让城市能源治理体系科学高效运转,让各类能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让各类主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依托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为突破行业壁垒,服务各类主体,使各类主体广泛参与提供新的技术路径。依托大数据分析的各类工具应用能够提升能源系统各个环节的效能,为城市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工具。在城市层面,通过与其他数据的结合分析,能够发现城市大系统中运行的问题和需求,进而通过能源系统的优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城市能源治理要调动

  各方主体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

  城市能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共识,尤其是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之后,“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能源系统将成为必然趋势。

  新型电力系统将包含大量的分布式能源、微网接入,能源系统中的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将变得更加模糊,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一体的“产消者”将大量出现。因此,城市能源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仅仅是政府、能源企业的职责,而是转变为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成果的新的协同模式。在新的模式下,需要创新治理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

  城市能源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的社会,这就更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将节能贯穿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公众成为节能的自觉倡导者和行动者。

  城市能源数字经济

  为城市能源治理提供强大助力

  城市终端基础设施升级和城市数字治理促进城市能源数字经济发展。借助城市治理的进步,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即以往容易被忽略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随着社区等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不断完善,这种深入社区街头巷尾的基础设施升级将为城市能源治理壮大终端“神经网络”,使能源信息物理系统向社会民生延伸拓展,进一步夯实城市能源数字经济的培育基础。

  城市能源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为城市终端基础设施升级提供更有效、更具价值的建设运行方案,也为城市能源数字经济带来现实的应用需求和政策支持。

  城市能源数字经济助推城市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源网络覆盖城市各个领域,联系各类人群,是贯穿城市各个角落的血液系统。在数字革命的协同作用下,城市能源网络的信息联通作用和价值传递作用将被大幅放大,可以发展成为城市数字治理的辅助感知网络和边缘处理节点,成为城市终端基础设施建设的终端补给站和服务站,推动城市能源治理更加精细化和广泛化发展。

  随着城市能源数字经济的发展,城市能源数据得到深度融合,城市能源网络得到广泛延伸,以“云大物移智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解决传统的城市能源发展和治理难题带来了新的手段,最终在畅通沟通渠道、构建感知网络、强化数据应用、统筹优化求解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让交流、试错成本降低,让矛盾主体有效反馈诉求、调和共赢。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