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八”字赞歌(党旗飘扬)

■程新兵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4月26日   第 24 版)

  “八”与“发”为谐音,在我国民间是个吉利的数字,因此凡与数字相关的事,都愿意带上八,旨在图个好兆头。而在中国革命史上,与“八”这个数字相关的还有许多英雄事迹。

  赣南大地至今流传着当年苏区瑞金“八子参军”的感人故事。

  瑞金九堡镇上,有位老人叫杨荣显,育有八个儿子,取乳名为一生堡、二生堡至八生堡。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生活艰难,家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大人孩子都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杨家分了田,分了地,几个儿子娶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1931年至1934年,杨荣显先后将八个儿子送到了红军队伍,但都壮烈牺牲在战场。1934年深秋,老人在弥留之际,毛主席特地过来探望,希望能送他最后一程,可等毛主席赶到时,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一家八子参军,只是当年瑞金人民全力支援革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壮举还有千千万万。

  “革命不分男女,巾帼不让须眉。”抗日战争时期,在秋冬冰冷的乌斯浑河,八名抗联女兵宁死不屈,投江殉国。

  1938年10月,在乌斯浑河下游西岸柞木岗山下,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一师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领7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同日本侵略者顽强战斗,在弹尽被围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她们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才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八女投江”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传颂,解放后,当地政府在乌斯浑河口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缅怀她们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闽东地区,有一则“八块银元”的故事。

  1935年9月,叶飞与陈挺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四团,在福安与周宁交界处的半山村突出敌人的包围,辗转福安潭头后洋。后洋是陈挺的故乡,自1930年参加革命后,他带领闽东工农武装,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虽然一直都在闽东,但他已有五年未回家。那日回到家时,自家已成为一片废墟,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老人蜷伏在废墟中,她正是陈挺日夜牵挂的母亲。陈挺想安排母亲往后的生活,摸了摸上衣的口袋,只有八块银元,但那是全团的军费。陈挺无能为力,因为那时参加革命没有工资,没有津贴,除了革命事业,没有一分私有财产。心痛之际,他只能含泪与母亲道别,带领部队继续转移,可这一走,竟成了这对母子的永诀。后来,陈挺的母亲流落他乡讨饭度日,不久病逝,这成了陈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八子参军、八女投江、八块银元中的主人公,只是万千英雄中的代表,是时代永远的丰碑。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无数顶天立地、可歌可泣的先烈,铸就起中国人舍小家为大家,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

  (作者供职于福建厦门市湖里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