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电网·产业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4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顶层设计路径不明 成本分担机制缺失

电力需求侧响应市场化仍需提速(聚焦新型电力系统)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4月05日   第 22 版)

  核心阅读

  需求侧响应是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反映了更加科学的电力系统管理思路,即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义务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

  

  一边是新能源的规模化并网,一边是局部时段“缺电力”,多因素叠加给电力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需求侧响应顶层设计,在能源电力“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需求侧响应的发展要求以及实施路径,将需求侧响应资源统筹纳入电力调度运行,提高电网调节的灵活性。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精准把握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做好相应的需求侧响应管理,将有效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从目前需求侧响应情况看,“十四五”期间,完善需求侧响应的市场化难度较大,但这并不影响需求响应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重要资源。

  差异化需求响应试点展开

  早在2013年,我国就启动了电力需求响应城市综合试点建设,2019年已在江苏、浙江、上海、河南、山东、重庆等省份试点开展了电力需求响应项目,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已有9省份出台了电力需求响应、可中断负荷等相关支持政策。其中,天津、河南、上海等地主要采用约定时间、约定容量的削峰填谷需求响应方式;浙江、山东、甘肃拟将需求响应纳入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冀北将需求响应纳入华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网浙江电力3月16日印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需求响应2021-2023年行动计划》,拟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唤醒网荷互动潜力,充分发挥需求响应对于保障电力供需平衡、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运行效率等作用。

  在华东电力设计院智慧能源室主任吴俊宏看来,需求侧响应是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反映了更加科学的电力系统管理思路,即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义务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需求侧响应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市场化的过程,最原始粗犷的方式是拉闸限电,最简单普遍的方式是高峰低谷电价。“但是,固定不变的高峰低谷电价也有明显的缺陷,反映不了用户心理变化后真实的高峰低谷情况,因此过去出现了一些地方高峰低谷电价与高峰低谷负荷倒挂的现象。现在大家逐步意识到,动态的、市场化的方式更有助于提升需求侧响应的效果,过去几年我国一些省份采取了财政补贴需求侧响应的方式就是一种有效尝试。”

  记者梳理发现,如今试点省份普遍构建了需求响应服务、聚合、信息交互等技术支持系统或模块,通过工业用户季节性尖峰电价、跨区省间富余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购电差价盈余,多渠道筹措需求响应补贴资金。

  需求响应资源获利方式单一

  “十四五”我国电力供需面临新形势,夏冬两季电力负荷“双峰”特征愈发明显,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供需平衡压力陡增,亟需发挥电力需求侧响应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电力需求侧响应尚面临诸多挑战。

  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总体统领性的电力需求响应支持政策有待强化。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电力需求管理办法》,用于指导需求响应发展,但对需求响应规划、参与交易的市场机制、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还不够细致。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莱认为,在电力规划方面,电力需求响应仅仅在理念和方法层面作为备选措施,而没有提出明确的定量目标,难以作为约束性措施纳入到整体电力规划体系之中。在能源应急保障方面,现行的国家能源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把重点放在了能源供应能力和储备能力建设方面,对电力需求响应支撑能源安全应急保障的潜力挖掘不够。在电力供需协调方面,仅仅依靠能源供给侧的发展成本过高,亟需建立通过电力需求响应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机制和路径。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电力需求响应的补贴资金疏导机制不健全。需求响应的补贴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受筹集资金规模限制,电力需求响应难以规模化、常态化发展。需求侧响应尚未确立合理的成本分摊原则。

  在业内人士看来,完善电力需求响应的市场化机制最具挑战。我国需求响应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响应资源获利方式相对单一。目前仅山东省建立了需求响应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机制,但参与交易的深度不够,难以引导多元用户主动参与。

  “关键是如何利用价格机制激励大家调节负荷。”国网能源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曲昊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江苏省建立了以尖峰电价资金补偿需求响应可中断电价的机制,用户侧参与需求响应比较有积极性。如果仅仅调节而没有相应的经济激励,无法释放用户侧调节能力。应该鼓励负荷聚集商、虚拟电厂等新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以提高响应机制的多样化和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建议完善经济激励机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需求侧响应是电力现货市场的一部分,只是我国尚未建立起电力现货市场,暂用需求侧响应替代。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未来需求侧响应将是电力市场的重要部分,它在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中都可以有所体现。“价格仍然会是引导未来需求侧响应发生的重要信号,但是这个信号应来自于反映市场供需平衡的价格。”吴俊宏对记者直言。

  目前,有观点认为政府补贴资金太少,呼吁各地方政府广泛建立需求侧响应机制。“实际上,需求侧响应通过政府补贴获取收入是个伪市场,因为电力系统的效率不应该体现为外来的补贴上,不建议政府资金直接补贴需求侧响应,这样有失公平,发挥作用也有限,如果政府补贴,可以补贴全行业,全行业再通过市场机制二次分配。”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对记者表示。

  在李永莱看来,目前需完善电力需求响应经济激励机制。建议建立电力需求响应长效机制,出台电力需求响应资金保障和财政、税收、信贷等金融支持政策,完善峰谷电价、尖峰电价、可靠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价格机制,加快推进需求响应成本纳入输配电价核定政策落地,出台发电上网和电网销售环节的峰谷和丰枯电价联动机制或补偿机制。

  此外,李永莱还建议创新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模式,通过柔性负荷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完善柔性负荷等需求响应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容量市场的市场化机制,赋予需求响应资源及其聚合商合格市场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