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油气·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燃”(轻评)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3月29日   第 13 版)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气化乡村”地区燃气普及率逐年提高,成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气化乡村”工程大面积铺开,有效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燃烧薪柴、散煤等日常生活和取暖的方式。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工程未能“因地制宜”,忽视了城镇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模式与乡村用气环境的差异性,造成农村地区用户缺乏用气安全知识以及用气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

  《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燃气事故数量随着燃气用户增长反向下降,成绩值得肯定,但用户事故风险依然是燃气行业最主要的安全风险。天然气是易燃易爆气体,即使在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都较好的城镇地区,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农村地区面临更大挑战。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用气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获取渠道有限,燃气管道进了家,有的不敢碰,有的因相关知识匮乏操作失误引发事故。由于燃气安全知识普及的缺失,随意改造管道造成安全隐患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燃气入户这项惠民工程由于缺少细致规划、部分地区以改造数量“论英雄”、市场监管缺失等弊端,也为“气化乡村”人为“埋雷”。

  一方面,农村庭院结构参差不齐、房屋门窗高低不一、电力线路多且杂乱、道路狭窄,前期设计文件缺乏针对性,加之相关政府部门与能源企业间缺乏有效对接,线路老化、气源供应不足等问题未能及时解决,难以支撑天然气供暖的正常运行。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政策执行中急功近利, 只图数量,无视实效。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只要居民不烧煤,烧什么都行”的现象,环境保护未落到实处,安全普及更是空谈。

  种种隐患,市场监管难辞其咎。农村燃气改造法规规范缺乏支持,政府监管的“刻度尺”缺失,相关市场就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这些都将影响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气、温暖过冬,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燃气下乡,意味着“煤改气”的触角还将伸向更广阔的的乡镇和农村市场,规划中待改的农村用户成千上万。改变的不仅是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更是用户的意识和观念。燃气安全无小事,亟待绷紧安全弦,防患于未“燃”。

  这就要求在政策具体实施前,深入实地进行安全走访, 做好相应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居民加入 “改”的过程,提高排查家庭安全隐患频次。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反复强调、深化普及,将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真正把环境污染治理好、 生态环境建设好,让村民用得舒心、安心、放心,让人民群众成为燃气下乡的真正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