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发展约束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也是重点产煤省份亟需破解的新课题。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重点产煤省份今年有怎样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布局,备受关注。记者对重点涉煤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 内蒙古 ■■■
做优做强现代能源经济,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高标准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加强沿黄地区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编制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
建设绿色矿山,严格落实露天矿治理标准,最大限度恢复原貌,决不能治理后的“大坑”依然是“大坑”、“土山”还是“土山”。推行矿区清洁运输方式,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 山西 ■■■
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煤炭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促进现代煤化工走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和环境友好型路子。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
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加强煤矿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开展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稳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煤矿工作面减人60%-70%。
■■■ 陕西 ■■■
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四基”产品示范应用,精心打造煤化工产业链。
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8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等项目。
推动陕北转型升级,支持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编制省级达峰行动方案。
持续开展煤矿领域安全生产“五项攻坚行动”,深入开展煤与瓦斯突出、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加大不合规企业退出力度。
■■■ 新疆 ■■■
优化创新发展布局,推进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抓好煤炭煤化工等十大产业,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稳步发展煤炭煤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 宁夏 ■■■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布局企业、建设项目,推进园区错位发展。特别要推动宁东基地与吴忠太阳山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煤化工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争创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实行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最大化。
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 河南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煤电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
实施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等能源项目。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
推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加快转型。
■■■ 山东 ■■■
严格执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办法,深化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倒逼能耗产出效益低的企业整合出清。
强化能源消费“双控”,持续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系统治理和联防联控,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开展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综合整治。推动清洁取暖建设向非通道城市延伸,加大力度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
■■■ 云南 ■■■
完成煤炭企业整治重组,推进煤矿“五化”改造,有序释放煤炭产能。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改革,全力做好能源保供稳市工作。
把抓项目作为常态化工作,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大抓项目,抓好项目。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能源投资增长25%以上。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黑龙江 ■■■
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做好新建大型煤矿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在建煤矿投产达效和智能化煤矿建设,重点支持龙煤集团释放优质产能,提高黑龙江煤炭自给能力。
推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煤城转型发展。
大力削减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散煤使用。
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改造。
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重大灾害风险和重特大事故发生。
■■■ 河北 ■■■
抓好尾矿库复绿和采煤沉陷区整治
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碳汇交易,加快无煤区建设,实施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 甘肃 ■■■
加快陇东能源基地煤电化一体开发。
加快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退出,抓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甘南开发碳汇项目,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八大工程”,重点抓好工业、燃煤、机动车和扬尘四类污染源治理,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
(本报记者 于孟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