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发展,乡村必振兴。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8年聚焦“三农”问题。记者注意到,在提及农村能源工作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被摆在了第一条。农业农村部2021年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紧随其后,分别提出“加强乡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等要求。
多份文件同时聚焦,农村能源转型箭在弦上。多位专家坦言,目前虽在推行电气化、煤改气等工程,但城乡能源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仍处于“能源相对贫困”的状态,尤其是清洁能源发展滞后,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迫在眉睫。
长期无序发展
像是“被遗忘的角落”
室外冰天雪地,气温降至零下十多度;室内热气腾腾,阵阵暖风扑面而来——这是记者早前在辽宁铁岭新台子镇采访时,走进一处锅炉房的直观感受。一捆捆成型生物质燃料进入炉膛,“吃”掉废弃秸秆,释放清洁热源。秸秆由合作社统一收集处理,相比过去烧煤,每平方米可节省燃料成本5元左右,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同时,记者感觉到锅炉房内的气味有些呛人,空气里漂浮的细小颗粒物肉眼可见。生物质能供暖虽比烧煤干净,但自身在排放方面的短板依然明显。
上述“喜忧参半”的情况,正是农村用能现状的一个缩影。以生物质能为例,清华大学教授杨旭东表示,这是目前唯一的零碳燃料,但要真正做到高效清洁利用,前端收集加工、后端排放管理是两个关键环节,不少地区对此仍缺乏科学认知。“部分燃料收集半径长、储存空间大,无形中拉高成本,老百姓不愿用。为缩减成本,一些炉具偷工减料,燃烧不充分、排放不达标。种种现实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更多地区则未真正重视清洁用能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能源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处于无序发展,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原调研员佟继良举例,部分地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但由于只是简单替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推进机制,也未结合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目前,我国农村建筑用能总量为3.1亿吨标煤,约占我国建筑运行用能总量的1/3。尽管户均商品能源消耗量低于城市居民,但农村户均用能总量已高于城市居民,解决清洁用能问题迫在眉睫。
缺乏可复制推广的
成熟路线、商业模式
江亿进一步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非商品能源使用比例逐年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燃煤、燃气和电力等商品能源,后者已占到农村用能总量的70%。“近年来,在清洁取暖的推动下,农网扩容改造如火如荼,燃气管道建设方兴未艾。不可否认,这些工程改善了室内外空气环境,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然而,是否还要继续这样改下去?农村能源系统是不是一定要参照城市发展模式?”
佟继良坦言,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路线。“以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取暖问题为例,采暖锅炉和户用炉具技术发展滞后,设备标准不健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常常导致农户无从选择。由于缺乏可盈利的市场化推广模式,一些已建成项目也仅限于‘示范’,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转。”
推广不力的背后,折射出顶层设计缺位等深层次问题。“目前来看,农村能源发展仍处于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两不管’的状态。虽然出台了多项文件,政策之间却未形成合力,行业之间也不通气。即便做了清洁能源项目,大多也是零打碎敲、难成气候。”佟继良表示。
一位来自农业系统的人士也称,诸如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可再生能源工程用地等优惠政策,在相关文件中均有明确规定,但执行起来“要么是面临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的问题,要么是到了地方不能落实”。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兼具农业废弃物处理、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但是现阶段,经济性确实比不上化石能源。按照现行政策,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暂无专项资金支持。”在该人士看来,资金有限也是农村用能清洁化转型的一大制约。
以农民接受不接受、
满意不满意为“标尺”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表示,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经历能源结构、用能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30·60”双碳目标的框架下,农村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亟待加速。
江亿提出,农村地区首先应考虑就地取材,以生物质能为基础,建设分布式新能源系统。“农村是生物质能的重要应用基地,农业秸秆、林业枝条、畜禽粪便等资源总量,折合约8亿吨标准煤。通过加工转换为固体成型燃料,或规模化制沼气再生成生物燃气,综合能源效率可由现在的10%-15%提高到40%以上。而目前,农村年均使用燃料约3亿多吨标煤,未来不超过4亿吨标煤。用好生物质能,可满足农民炊事、取暖、生活热水等需求。”
同时,上述人士建议“开展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系统解决农村清洁用能问题”。例如,分区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零碳示范村;利用荒山荒坡、农业设施棚顶、滩涂鱼塘等空间,稳妥推广光伏农业;加强多能互补,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系统解决方案。“这些工作涉及农业农村、能源、财政等部门,需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合力推进落实。”
佟继良提醒,农村能源体系建设,必须以农民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为“标尺”,以是否符合农村实际需要为“准绳”。“面对大量的生物质资源,建议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农村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域进行推广,不好高骛远、遍地开花。实事求是测算农户、村屯、乡镇系统运营成本,摸清哪些应交给市场或由农民承担,哪些需要政府补贴。在规模上不贪大求多,资金投入上‘不撒芝麻盐’,做到建一个成一个,立得住、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