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师徒冷极护光明

■王庆文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2月08日   第 24 版)

  冬日的清晨,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的中国冷极点静岭,气温零下45℃,山风刺骨,哈气成冰,能见度不足5米。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根河输变电工区的两位巡线员,披挂好望远镜、测高仪、工具兜,拎起无人机的大箱子,沿着一条羊肠小道,钻进积雪覆盖的密林。很快,他们的眉毛、黑色面罩,以及棉安全帽的冒遮、帽檐挂上了一层白霜。

  巡线员是师徒,师父申庆发巡线巡了30年,足迹能绕地球三圈儿多,徒弟李浩则刚刚大学毕业。两人当天的工作是春节保电特巡,目标是110千伏林金线最后8公里线路和20基铁塔,目的是及时发现、消除缺陷隐患,让老百姓亮亮堂堂、热热乎乎过年。

  线路藏在山林里,只能走进去。40多分钟跋涉后,师徒二人看到前方的铁塔,随即停了下来。申庆发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李浩拿出记录本,此时的两人,在深雪中只露出大半截身体。

  “410号塔,塔身未倾斜。”申庆发说完,放下望远镜,走向线路。李浩记录完,也跟了过去。

  来到塔下,申庆发在铁塔周围四处查看,用望远镜观察塔身、塔顶、导线和周边的树木,随时发出记录指令:“塔材未缺失!”“绝缘子串没有风偏,相间距正常!” “导线驰度正常!”随后,他拿出扳手,靠近铁塔,一边敲击一边侧耳细听:“铁塔螺丝没有松动!”接着,又在塔脚的积雪中半蹲半坐着将雪刨开,仔细检查接地线:“接地线正常!”

  待李浩记录完毕,两人离开410号铁塔,向下一基铁塔走去。

  在一个峡谷入口处,两人停下来,前方积雪厚度几乎超过了他们的身高,无法逾越,但山谷里的两基铁塔检查不能落下。在徒弟配合下,申庆发拿出无人机和遥控器,熟练地装机翼、电池、开机、自检,双手自如地操控摇杆。无人机稳稳升空,飞进山谷,铁塔和线路情况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以前巡线遇上大雪封山,申庆发只能干着急。师徒二人一起巡线后,李浩手把手教师父摆弄无人机。师父笑称,他把徒弟变成了电力巡线员,走了空中线路和地上的巡线路,而徒弟把他变成了“飞行员”。 

  不过,在李浩心中,师父还带他走了第三条路:“师父用30年的巡线经历告诉我,对付极寒,要以‘动’制‘冻’,动脑筋想办法,动手脚解决问题。多走几步,电网就少些隐患;多看几眼,心里就少些担忧。累到浑身冒汗时,宁可慢走也不能停,因为汗消后会浑身冰冷,容易感冒。”说罢,李浩从工具兜中拿出冻硬的6根小香肠和3个鸡蛋,这是他们当天的午餐。

  山林中巡线,食物带多会影响巡线进度,香肠鸡蛋最方便省事。但温度太低,香肠要用手捂一捂才能撕破外皮,鸡蛋要在树干或石头上硬磕才能去皮。曾有一个极寒之夜,师徒二人巡完最后一基铁塔时,又累又饿,瘫坐在雪地里,包里只剩一个冻硬的鸡蛋,推来让去,最后还是一人一半就着雪吃了。

  巡线结束,已是傍晚。从线路到路边的乘车点,两人还要在密林深雪中步行2公里。

  根河输变电工区承担着9万多平方公里供电面积内26条共计1700多公里输电线路和6200基输电杆塔的巡视任务。输电班10名巡视员,两人一组,每组平均巡线340公里。其中,每月一次例行巡视,关键保电时期和狂风、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后,还要进行一次全线特巡,平均每人每年在山林中行走近5000公里。虽然无人机、在线监测以及未来的精准定位服务等科技手段可以助力巡检,但类似铁塔螺丝松动这样的细节只有靠人现场检查才能发现。

  30年来,发现过多少隐患,避免了多少次线路故障停电,他们记不清了;在林子里被动物咬伤多少次,遇到多少次极端天气,他们也记不清了……深陷沼泽浑身泥水爬上来丢了鞋,绕行几十公里到达河对岸的铁塔,成了家常便饭。相比春夏秋,万物寂寥的冬天反而成了他们的黄金季节,虽然冷风刺骨,积雪过膝,但没了虫蛇,没有雨水沼泽,所有路都是通途。

  到达路边的乘车点时,夜幕已降临,师徒二人坐在山包上,抓起雪,大把塞进嘴里,既解渴又提神。下山后,申庆发要连夜赶往牙克石,80多岁的老母亲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这两天他着急上火,满嘴长出了水泡。

  夜色朦胧,四野寂静,山上黑漆寒冷,山下灯火闪烁,师徒二人就这样守护了万家光明。

  (作者供职于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