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
本届峰会由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中国机械通用工业联合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上海市节能协会联合主办,以“践行·赋能”为主题,聚焦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城市“碳中和”路径探索与实践、分布式能源助推城市能源韧性转型等话题,分一个主场两个专场,展开深度研讨与思想碰撞,搭建起一个致力推动城市能源转型发展的沟通交流、协同共进的“大舞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高校、媒体机构约200名代表参会、超2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院长李伟阳主持峰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刘贺明、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隋永滨、上海市节能协会会长王坚分别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韩文科,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柴俊勇,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方建平等与会专家,分别从能源转型战略、“十四五”时期城市能源转型发展重点任务、城市能源安全、分布式能源发展等不同视角,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发展趋势,并指出了重点发力方向。
“碳中和”目标兑现
能源要“唱主角”
数据显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城市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却产生了全球72%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意味着,国家‘碳中和’承诺的兑现,不仅事关经济社会转型,也将成为城市用能文明、低碳文明和绿色文明的重要指引。换言之,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与‘脱碳’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隋永滨看来,面临“碳中和”城市建设大任,能源理应扮演主角,城市清洁、绿色、低碳用能诉求必将进一步得以强化。
刘贺明亦指出,城市与能源发展相辅相成。建立绿色低碳的城市能源体系是推动健康、宜居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城市作为能源消费的终端,要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需求、指方向。而打造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将重塑能源格局、实现共赢。
“十四五”的到来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城市能源变革进入全面加速时代。“城市要成为能源革命先锋,率先实现碳达峰,要求城市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要达到最高,这就需要在建筑、交通、照明等方面开展大的变革,推出相应解决方案。可以说,城市能源变革将是‘十四五’期间一项重大工作任务。”韩文科表示。
未来城市建设
“智能+能源”将成标配
“提能效、降能耗,化石燃料替代,碳移除、增加碳汇,是城市‘碳中和’三要素。”杜祥琬指出,提能效、降能耗应是首要举措。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李骥介绍,通过对多种能源系统进行耦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能源保障能力,发展智慧绿色的综合能源系统已成为城市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城市解决高能耗及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必然选择。
“智慧能源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实现智慧运营、安全保障的关键手段,其可动态监测区域内综合能源,提升系统整体运营保障水平;实现所有设备的动态控制和智能管理,大幅节约能源消费负荷;实现多种能源优化互补,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40%以上。”韩文科指出。
作为贴近用户侧的新型高效安全用能模式,与城市解决高能耗及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必然选择,分布式能源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将有望担大任。
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建设智慧绿色的综合能源系统已成为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向。在方建平看来,正致力于向低碳化、数字化综合智慧能源演进的分布式能源,有望在实现终端能源供需系统的韧性化转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新兴产业群。
有与会专家指出,“智能+能源”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标准与基础。而数字技术将有望为城市能源系统提供更智能高效、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引领高质量发展
城市清洁高效供能项目涌现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分布式、智慧化成为城市用能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与各地政策积极支持下,大批城市清洁高效供能项目得以落地实践,一批敢于创新争先的优秀企业与项目相继涌现,为推动能源行业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致敬行业创新先锋、弘扬榜样力量,“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供能项目100强”发布及颁奖典礼同期举行。10家企业、25个项目因表现突出获重点表彰,分别被评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供能十大最佳运维企业”,以及“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供能最具复制推广性典型案例”。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王林钰在会上进行了榜单发布和解读。
王林钰指出,在大批优秀项目涌现的同时,城市清洁高效功能项目的具体落地还面临着诸多障碍。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规划支撑、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等均成为项目实施掣肘。
对此,刘贺明建议,融合协作、打造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实现共赢。从技术角度看,需要突破未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瓶颈,坚定加大科研投入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做好未来能源技术的融合攻关;在市场领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能源+”基本格局,融合多种供能方式和需求响应的能源服务创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产业生态方面,应以资源合作、能源互联互通、前瞻技术研发联盟、产业国际合作等方式,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