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领域一直是碳排放大户,基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行业迫切寻找低碳发展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能源基金会清洁交通项目高级主任龚慧明日前向记者表示,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手段。
2025年交通碳排放还将增加50%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90%的碳排放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行业看,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分别占比为41%、28%和31%。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显示,2014年,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占99.0%,甲烷排放占0.2%,氧化亚氮排放占0.8%。
“全世界都还没有找到有效解决碳排放的措施,发达国家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碳排放出现了下降,但交通运输领域还没有大改变。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龚慧明表示,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
截至今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75亿辆。国务院办公厅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2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新车仍将是传统燃油车。
相较于其他领域,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也更为复杂。龚慧明进一步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既属于制造业,又有服务属性,“交通载人运货,很多排放不完全由自身决定,与外界存在很多联系,使用强度、运输周转量与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此外,交通运输是移动污染源,常常跨区域行驶,管理难度较大。”
兑现碳中和愿景存在挑战
在龚慧明看来,随着煤炭、水泥、钢铁等大宗散货产销逐步达峰,其运输周转量将出现下降,加之运输结构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领域有望在2025年左右提前迎来碳达峰。但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存在挑战,“碳中和意味着零排放,长途公路运输、船舶、飞机也在探索氢能和生物质等燃料的应用,但目前还没有特别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道路交通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5%。龚慧明强调,大规模普及新能源汽车,扩大交通电力消费规模,全面电动化是落实交通减排的最根本保障。
此前,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蔡团结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据测算,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传统燃油车要进一步降低油耗。《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已明确,到202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油耗将到4.8升/100公里;货车、客车油耗较2019年降低8%—15%;混合动力乘用车油耗达到4.5升/100公里。
新技术将在交通运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指出,汽车轻量化技术与节能效果呈线性关系,每10%的轻量化率,可以带来8.5%的节能效果,且车辆轻量化具有持续稳定的节能效果。他建议,汽车制造采用新型工艺技术,取消冲压、焊接、涂装的方式,以减轻车身重量。
调整运输结构,也是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主攻方向。龚慧明表示,碳中和目标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结构减排效应的最大化,“公路货运向铁路和水运转移的减排效果明显,要长期坚持下去。”
“低碳”到“无碳”要靠新能源
“整体来看,以往措施的力度,难以满足交通运输快速减碳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行业要以更大力度,拿出一套全面的改进方案,包括电动化、清洁燃料使用、车辆节能提效、完善公共交通等方式加速推进。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看来,碳中和愿景对新能源汽车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汽车行业既要实现自身减排,又能以新能源汽车拉动整个能源领域的减排。日前,英国宣布将自2030年起禁售燃油车,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也要更加积极。
欧阳明高认为,交通运输从低碳到无碳,最终要依靠新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可直接用于电池充放电,也可以电解水制氢。反过来,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还能作为储能推动新能源发展。
践行低碳交通,欧盟已迎来“最严碳排放法规”。自今年1月1日起,欧盟成员国境内新销售的乘用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上限,从之前的每公里130克减少到95克。如果不达标,每辆车平均每超标1克将被处以95欧元(约合人民币740元)的罚款。
“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应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龚慧明同样表示,交通运输行业需采取更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一方面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借助政策驱动,加速城市交通电动化进程。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全面电动化试点,先行先试。面向未来全面电动化的终极目标,城市规划应提早统筹,从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电网保障等方面做好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