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广西西林县足别乡央龙村里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山上的养殖场牛羊满圈,长势喜人;扶贫产业示范园里,足龙茶树吐露嫩芽,郁郁葱葱;田间的黑麦草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忙着青贮收割。
自开展对口帮扶以来,中国能建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央龙村实际,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大山深处的央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兴旺的新图景已经展开。
绿水青山成“脱贫靠山”
“以前山上水、电、路都不通,我们又没有养殖技术,牛羊只能散养,挣不到什么钱。现在有了技术,牛羊养得膘肥体壮。”央龙村村民熊有发刚从地里干活回来,把跑散的羊赶进羊圈,又抱着一捆干草,走进了养着50多头黄牛的牛棚。
央龙村位于云贵高原边缘,平均海拔890余米。在跑遍所有山头开展深入调查后,中国能建广西工程局(以下简称“广西工程局”)驻村帮扶干部采取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建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联动机制,开展多年生黑麦草种植和黄牛、山羊养殖。
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支持下,熊有发夫妇不再出去打工,夫妻二人专心饲养牛羊,每天清理圈舍、补充草料。“牛羊越养越多,日子过得很充实。”2018年春节前,熊有发收获了“第一桶金”,一头牛卖了8000余元。
5年间,熊有发从贫困户变成了养殖大户,还当上了央龙村牛羊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我们响应扶贫工作队的号召,发展种养结合产业,成为了新时代农民。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户们,如今也尝到了生活的甜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其他农户也“念”起了牛羊养殖“致富经”。
“现在,全村养牛253头,覆盖农户20户,包括建档立卡户11户。养羊983头,覆盖农户14户,包括建档立卡户3户。合作社已向入股的贫困户相继发放近11万元的分红。农户有了持续增收的‘靠山’,面貌今非昔比。”广西工程局驻西林县挂职干部蓝睿说。
合作社铺就致富新路
“快到屋里来坐,喝点茶。”笔者刚迈进央龙村村民熊金妹的院子里,她就热情地招呼起来,自豪地说起这几年家里的可喜变化。
曾经,熊金妹的丈夫由于患病未外出务工,一家人靠着门前的4亩玉米地维持生活,年收入仅2000多元。
2016年,熊金妹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建立的牛羊养殖合作社,在用工上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熊金妹到合作社工作。
谈起合作社,熊金妹高兴地说,她长期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工资有600元,年底还有分红。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在管理合作社牛羊圈舍的同时,她还学习合作社“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独立实施、共同管理”的经营模式,将种植的黑麦草作为合作社黄牛、山羊的饲料,动物粪便经处理后作为种植有机茶叶的优质农家肥。
据熊金妹介绍,养殖场产生的动物粪便可用作玉米地的肥料,既避免了潜在的环境污染,又为玉米提供了天然有机肥。玉米全株可成为青贮优质饲料,牛羊产品品质得以保障。几年下来,她已经成为了种养结合的行家,谈起养殖技术头头是道。
新农人打造美丽乡村
“这几年生活条件变化真是太大了,打心底感谢有这么好的政策和帮扶干部们。”熊金妹的丈夫杨学林说道。他给畜栏添上青贮饲料,看着羊儿们吃得欢腾,才歇下来。“这些羊需要精心照料,今年的收入要靠它们。眼下脱了贫,以后还要致富呢。”谈起未来的规划,他信心十足。
如今,熊金妹一家人住在新盖的农家院中,红色的琉璃瓦铺搭在雪白的墙头上,绿树掩映的篱笆内的圈舍中养着40头山羊,后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茶林。屋前金灿灿的玉米随风摇曳,通往乡镇的新公路蜿蜒地穿过丰收在望的田地。
此外,公路硬化也落实到了村民家门口,进出村子不再踩得一脚泥。厨房里接上了自来水,房子里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说起生产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熊金妹欣喜不已。
在草木葱茏的央龙村,一条条新修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矗立在道路两旁,村民们走上了“赶着牛羊奔小康”的道路。
如今,广西工程局驻村帮扶干部计划推进立体种养-加工-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进企业饭堂”等“五进”业务,把肉禽销售给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茶叶出售给当地企业。将过剩的黑麦草、玉米青贮后销售,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已经发展起来,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