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过3/4,目标任务完成率仅勉强过半——可再生能源供暖推广受挫固然遗憾,但期间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可再生能源供暖既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又是实施民生工程、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实现能源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我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丰富,具备推行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基础条件。换言之,无论从必要性还是从可行性上来考量,可再生能源供暖都是看得见的方向,也是可落地的战略;当前亟待解决的,不是可再生能源供暖该不该推的问题,而是怎么推的问题,以最终达到企业有动力做、百姓有意愿用的目标。
眼下,可再生能源供暖之所以推进不力,核心问题不在于规划目标定得高了还是低了,而在于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让可再生能源供暖成为既“有用”又“好用”的供暖形式。
“有用”是指其价值,可再生能源供暖的价值已无需赘言;“好用”是指用户体验。现阶段,企业不愿推,群众不愿用,恰恰表明了可再生能源供暖还不够“好用”。
从用户侧来看,相比燃煤甚至是燃气供暖,可再生能源供暖初始投资仍然较高,用户在取暖开支上仍不具有优势;相比传统的供暖方式,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效果不稳定,可控性和舒适感也较差。
从供给侧来看,受制于市场机制,企业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动力明显不足。比如,城镇供暖市场对社会投资开放不够,供暖企业靠政府补贴生存,拥有新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供暖企业较难进入城镇供暖市场。再如,供暖计量及收费不科学,按面积向用户收费的供暖企业获取垄断利益,按热量向供暖企业售热的上游企业的热价受到压制,二者投资收益相差较大。
可再生能源供暖存在的技术短板并非无解。通过多种能源形式的耦合集成,可以发挥各类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弥补单一能源品种供暖稳定性不足的弱点,建立起多种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热能供应体系。因此,技术瓶颈也不是可再生能源供暖目标完成率低的根源。
市场是调节器,价格是指挥棒。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供暖的价格机制,才是破解其停滞不前的关键所在。
例如,参与供暖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预设一定比例发电量用于供暖,电网企业降低参与可再生能源供暖企业项目的低谷段输配电价,使可再生能源供暖的热力价格与燃煤供暖基本持平。
相比现阶段的“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供暖方式,可再生能源供暖全生命周期更加清洁,是清洁供暖的终极方式之一。但市场的问题最终要交还市场来解决。只有打通市场机制中的堵点,释放价格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才能促成可再生能源供暖真正实现“因地制宜,统筹优化”。
清洁供暖,不仅是重要的能源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和民心问题。守护碧水蓝天净土,守住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底线,不能只有良好的初衷和政策的一厢情愿,还需要相关部门有善用市场机制、引导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