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豆腐出山

■秦延安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0月19日   第 24 版)

  金黄的大豆被泉水清洗浸泡得如发福的娃娃,一粒粒晶莹泛光,圆润饱满,滚动着进入磨浆机。伴着机器的轰鸣,三道磨浆程序后,白花花的豆浆从磨口流出,自动进入蒸煮流水线,热气氤氲中满是豆汁的清香。接下来,蒸煮点浆,一块块雪白的豆腐整饬成形。随后,切块、人工压制成型、烘干、微波杀菌、卤制,再经二次烘干、杀菌、冷却、内包,最后蒸汽杀菌、包装,一袋袋绿色豆制品完美出炉。

  

  身穿工作服的乡亲们在操作间有条不紊地忙碌,让曾经不起眼的豆腐干,在机械化流水线的作业下,经过电商平台和新媒体的推介,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山里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地处大山腹地的灞源,是灞河的发源地,境内山岭纵横,沟壑相交,人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虽然山大沟深,但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水秀山青,大豆生长周期长达七个多月,品质优良且少虫无害。每年秋收后,滚圆的大豆铺满村庄里家家户户的小院,一地金黄。因为大豆产量低,没有价格优势,增收有限,当地人一直将其加工做成豆腐或豆腐干出售。制作豆腐的水是灞河源头的山泉,点豆腐用的是豆腐自身发酵的浆水。传统工艺,加上天然材料,灞源豆腐闻名十里八乡。但是,传统手工制作生产的豆腐和豆腐干产能有限,销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多少年过去了,村民们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帮扶单位通过调查研究,立足实际,从古老的灞源豆腐入手,推行造血式产业扶贫,并积极与市场对接,打响品牌,让灞源豆腐和豆腐干出山,走向全国。

  

  每一个晨曦,一辆辆满载豆腐的货车从山村出发,奔向商场和集市。交通的便捷、物流的发达、固定的订单,让灞源人再也不用顶风冒雨走村串巷,安心在家里做豆腐就能挣到钱。天色大亮时,那些带着温热的豆腐已经跑了一百多公里路程,出现在城市的集市上。鲜嫩白润,软硬适中,香味浓郁,生活在城里,当天就能吃上来自秦岭的绿色灞源豆腐,于市民是一种口福,于灞源村民而言是一种幸福。

  

  帮扶了豆腐人家,还要帮扶没做豆腐的人家。在各方努力下,以豆腐深加工、专制生产豆腐干的灞之源豆制品有限公司很快成立,并吸纳了30多个移民搬迁贫困人员就业。在自家门口上班,拿着固定工资,这是贫困户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而且,带着秦岭滋味的纯天然豆腐干经过真空包装,保质期达一年多,一上网便在12秒钟创下了12万块销量的奇迹。

  

  豆腐火了,灞源人脱贫致富的心劲也强了,大豆种植日渐兴旺,运输队、养殖业也随之建立起来。一环套一环,一链接一链,山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一张张笑脸如灞河的水一样清亮,心情如大山的风一样欢畅。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水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