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电网·地方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神山村“神气”起来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通讯员 李超然 刘芬芳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23 版)

  初秋时节,雨后初晴的神山村,黛瓦素墙、山环雾绕,客家风格建筑错落有致。随着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这个坐落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的小山村,已从昔日“边”“远”“穷”的贫困村变成了“裕”“美”“净”游客纷至沓来的度假村。

  神山村曾是井冈山一带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户籍人口231人,实际居住人口一度只有30余人。2016年以前,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神山村人,难以摆脱土壤贫瘠所带来的作物低产困境。2016年6月,井冈山市供电公司综合考虑神山村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及当地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规划电力配套设施时,将两个自然村分成两台变压器供电,并将原先立在村子里的所有电杆全部移至后山。

  看似轻松的决定背后,却是异常艰辛的施工。神山村农网改造工程需迁移和新增电杆32根,仅在立杆阶段就耗费了一个月时间。“当年进神山村是没有柏油路的,都是蜿蜓崎岖的乡间小道,更别提上山了,这山上的每一根电杆都是咱们肩挑手扛运上去的。”大陇所所长黄重添介绍,“将线杆全部迁上山,有的要人抬,有的要靠绞磨机,一根电杆足有上吨重,施工量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绞磨机、挖机都上不来,我们就用铁锹挖杆洞,哪知道没挖多深,土下面都是大块的石头,最后只能用手挖。”

  农网升级完成后,神山村的户均容量由1. 1千伏安提升至3. 22千伏安,供电半径由780 米缩减至330米,月均用电量也从4000千瓦时增长至9000千瓦时。

  在通往神山村的环山公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位于公路旁的农家乐一家紧挨一家,办得红红火火。

  彭夏英,神山村一个贫困家庭的普通妇女,坚信“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她抓住神山村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今天早上到现在,客人一直这么多,实在是忙不过来……”彭夏英表面看似无奈的语气,自信自豪写在脸上。

  走进神山村村民左香云家,只见她站在自家竹筒雕刻机旁,熟练地操作着电脑。雕刻机右侧仪表盘内,指针以刻度5毫安为中心,在电流的注入下有节奏地左右摆动,用以显示激光强度。在这台雕刻机旁,一台可同时为四个竹筒胚进行激光雕刻的大型设备随时待命。“作坊刚起步时,我的加工技术还不够娴熟,又赶上家里电压不稳,一个小型电动机都带不起来。”左香云介绍。随着供电情况改善,她的手工加工作坊也逐渐步入正轨。

  在罗林辉的土特产店里,人头攒动的游客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土特产店经营得有声有色,罗林辉又开起了民宿。民宿客房干净整洁,水电设施一应俱全。因为用电需求量大,罗林辉没少和当地供电所打交道。奔跑在逐梦小康的路上,罗林辉感到甜美而充实,谁能想到,自信而阳光的他,曾经还是村里的贫困蓝卡户。

  从老表到老板,从贫困到富裕,从灰头土脸到神采飞扬,一股精气神的变化由内而外,仿佛触手可及。如今的神山村,有人打糍粑,有人开茶馆,有人搞农家乐,还有人加入村里的黄桃和茶产业合作社,家家都在奔着自己的好日子。

  神山村供电可靠性的稳步提升,让神山村民的荷包渐渐鼓起来了、更神气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