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能建动态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孟津谊:我愿作“友谊之桥”(我与“一带一路”)

特约通讯员 温晖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9月28日   第 27 版)

  孟津谊练习书法。
  天津电建/供图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座‘桥梁’,在工作中,促进项目与各方高效沟通,在生活中,我也想成为连接项目与当地居民、中孟员工的‘友谊之桥’。” 

  ——孟加拉国博杜阿卡利项目员工孟津谊

      

  “我的中文名字叫孟津谊,是孟加拉国的孟,也是孔孟之道的孟。”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下简称“天津电建”)孟加拉国博杜阿卡利2台66万千瓦燃煤电站项目(以下简称“博杜阿卡利项目”)属地员工孟津谊很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字,“既有乡土情,又有中国味儿,还很国际范儿。”

  说起这个中文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在项目部广为流传的佳话。2019年9月,彼时的孟津谊仍习惯使用原名Nasim,天津电建董事长付修军到项目现场检查时,对他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印象深刻。在一次中孟双方洽谈会结束后,付修军对他说:“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你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尽心尽力,这个项目前期推进顺利,有你一份功劳。我送你一个中国名字‘孟津谊’,感谢你的辛苦付出。”

  回顾往事,孟津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对我来说,这个名字是认可和褒奖,也是鞭策和期望,我一直记着这些话,也一直以此激励自己。”

  加入天津电建2年多,孟津谊从职场新人成长为项目骨干,也见证了公司的发展。2018年6月,刚完成厦门大学学业的他看到孟加拉国项目招聘市场经理,出于建设家乡的愿望和对中国能建品牌的信任,他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从3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的一员。

  2019年4月,博杜阿卡利项目签约,孟津谊迅速投入到项目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能够为当地超过146万农村人口供电,惠及700多万人。投身这样利国利民的工程,正是我加入公司的初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向远大理想之路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来。刚到项目部时,孟津谊承担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我的专业是经济学,来到项目做的却是翻译、后勤工作,当时很不解,想着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市场或者财务工作呢?”他的心态一度受到影响。

  项目经理马树杰发现了孟津谊的“小情绪”,劝导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的目标是建好这个电厂,项目前期从小事、琐事做起,扎实推进工作,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孟津谊及时调整了心态,从小事入手,慢慢熟悉工程手续办理等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承担起了与各方沟通的重任。被翻译工作打磨得更加精进的汉英孟三语水平、在后勤工作中历练出的交际能力,让他在经理岗位上如鱼得水,多次在工程关键节点推进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座‘桥梁’,在工作中,促进项目与各方高效沟通,在生活中,我也想成为连接项目与当地居民、中孟员工的‘友谊之桥’。”孟津谊常向当地居民介绍项目建学校、推进属地化用工、传授专业知识等举措,提升项目在当地的口碑。在项目部,他带着中方同事参加体育活动,推荐当地的特色美食,组织中孟员工联谊,营造出一片活泼融洽的氛围。

  今年1月,孟津谊作为优秀员工参加了天津电建职工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认识了很多青年才俊、技术达人,也更坚定了在天津电建这个平台上做出一番成绩的信念。”回到项目部,孟津谊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当务之急是建设好博杜阿卡利项目,缓解家乡用电短缺问题。未来,我们还要更加努力,贡献更多力量,为‘一带一路’工笔画,绘上更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