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评论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化企入园切忌“生搬硬塞”

■仝晓波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8月24日   第 04 版)

  2018年以来,四川宜宾“7.12”事故、张家口“11.28”事故、盐城“3.21”事故等接二连三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我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多发的事故敲响全行业的“安全环保”警钟:我国石化行业必须告别“野蛮生长”,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而化工园区作为全球石化行业规范化、集群式、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被公认为可承接化企搬迁、引领我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正因此,近年来,化企“搬迁入园”成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在政策层面一致力推的举措。各地寄希望于通过“入园”推动化工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脱胎换骨”,开创本地化工事业发展新局面。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相关工作开展得并非像预期那样顺利。根据工信部早前摸底排查,80%以上的化工企业都应在2020年底搬出城镇人口密集区。但尽管各地全力推进,截至目前,整体化工企业入园率仍不足30%,与不少地方提出的50%或80%的目标相距甚远。

  搬迁成效为何不及预期?企业意愿为何消极被动?化工项目投资大重建难、企业近期经济账与长远成效难平衡成主要掣肘。

  反观我国化工园区整体发展,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资源与市场条件影响,各地化工园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化工园区协同配套不够,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不明显;不少园区在建设和项目落地过程中,能源资源条件、安全环境容量、产业配套衔接以及市场未来空间等考虑不充分,以致循环发展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有的园区整体发展与所承载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不匹配,特别是安全、环保方面的整体管理水平、操作规范和能效水平亟待提高;有的园区甚至急于求成,对于限制类产品项目、落后工艺项目未严格筛选就盲目引入,本身就存在较大安全环保隐患。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2.6万家,但全国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不到700家,有条件、有实力对标世界一流化工园区的更是凤毛麟角,且一般化工企业难以轻易入驻。

  换言之,我国化工园区目前整体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大量化企搬迁入园,以致一些企业即使有搬迁的意愿,且愿意承担搬迁过程中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周边园区现有条件能否契合企业发展诉求,能否在确保本质安全环保的情况下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疑虑仍难完全打消。

  化工园区肩负着引领地区经济发展与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变强的重任。在政策大力倡导之下,当下化企搬迁入园似乎已成高端化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不少园区内的一些企业本身亦需升级改造,甚至面临搬迁关停,否则就将是制约园区发展的重大安全隐患。

  因此,各地不应只是为赶潮流而“生搬硬塞”,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也不应是简单重复建设,否则只会导致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甚至产生更大的安全隐患。

  从国际成功经验看,化工安全生产是可防可控的,化工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杜绝的。当下,对不少化工园区而言,亟待补齐产业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集聚效应不显著、社会责任意识弱等短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本质安全环保,才能真正发挥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作用,也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与此同时,化企搬迁入园关乎生态、民生,关乎地区经济发展与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导企业有序搬迁,切实做好搬迁前后的过渡衔接,帮助企业通过搬迁入园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是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特别在落实层面,地方政府作为最直接的管理部门,不能只是嘴里说说、开会议议、纸上画画,而应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给予化工园区和搬迁企业更大支持,以促进搬迁项目优化提升、引导过剩产能和低端产能有序退出,并加强规范化管理,让化工园区真正成为让化企的“心之所属”。

  (作者系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