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智能化建设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是煤炭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在近日召开的“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论坛”上指出,煤矿智能化已成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全国一盘棋正在形成
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煤矿智能化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行管司司长孙庆国介绍,截至2020年初,全国已有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75个,通过智能化开采的煤炭产能达到5亿吨/年,2020年还将建成超20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今年2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后,一些地区和企业已经率先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孙庆国指出,山东、河南、山西、安徽、贵州、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已出台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陕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煤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或独立、或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拟定了实施方案,大力推动智能化建设和机器人研发应用。
“全国上下一盘棋正在形成,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谈到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总体形势时,与会专家还指出,下一步将加快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为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相关部门正加紧制定相关标准,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与应用。专家同时建议,有关采煤地区和中央企业应该尽快推荐一批不同类型、基础较好的煤矿,作为首批示范煤矿加快建设,形成经验后进一步推广。
“煤矿智能化建设和机器人研发应用,事关250万煤矿职工的安全,事关煤矿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能源生产技术革命。”孙庆国表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
多种模式并存
当前,煤炭行业仍面临先进产能不足和生产产能过剩、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规模开发以及灾害威胁加重和安全生产保障等矛盾。尽管近几年煤炭行业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出了一些落后产能,但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差异大,开采条件复杂,开采工艺等也不尽相同,对智能化建设提出很高要求。
“目前行业内已建成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正在开展多种新型设备的应用试验。”刘峰表示,多种模式并存是当前煤矿智能化的发展途径,要因矿施策。
根据《指导意见》,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为实现该目标,《指导意见》同时提出两个分阶段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还面临多种制约,刘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智能化相关人才匮乏、智能化相关标准缺失,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针对该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中国煤炭学会联合启动了煤矿智能化团体标准专项计划,行业内也陆续启动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为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专家建议,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落实意见。推进过程中,也不能贪大求全,要根据煤矿类型、规模、地质条件等,科学组织辖区内煤矿企业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
为煤企智能化松绑减负
针对目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处于示范培育阶段的现状,孙庆国强调:“必须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给企业发展建设智能化松绑减负、提供支撑。”他表示,鼓励所有煤矿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研究,进行试验,同时,希望各地不要给企业和科研机构过早地设框框、定条件。
“现阶段,只要是解决问题的、保证安全的、企业欢迎的,就应予以支持和推动。要盯住重点、盯住关键,特别是煤矿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盯住灾害严重矿井进行攻关,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回应煤矿职工的热切期盼,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孙庆国指出,煤矿企业要看准趋势、把握趋势,落后是一个相对概念,现在不发展智能化,将来就会变为落后产能,没有竞争力的产能也必然受到市场的挤压,要坚决下定决心,走智能化建设和机器人应用的道路。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刘峰认为,自感泛联、数驱智采是煤矿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指出,大力培养年轻科技工作者,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好技术援助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行业要建设强大的服务团队,将各类技术应用到基层实际生产经营当中,解决难点和痛点。此外,他还建议要加强科普,让更多的基层员工了解和认识各类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