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6月22日 星期一

点亮云端上的灯火

■特约通讯员 崔亚乐 成婧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6月22日   第 26 版)

  6月16日一大早,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王耀忠组织施工人员穿戴好攀岩装备后,开始向上攀爬。“我们组立的铁塔在陡峭的悬崖上,只能采取这种方法上山。”

  王耀忠是中国能建陕西院西藏碧土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经理。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目前,碧土变电站已部分具备带电条件,进入投运前的冲刺阶段。

  架索道  雇马帮  解运输难题

  左贡县是国家能源局“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贫地区。目前,该区域依靠孤网供电,现有的碧土水电站、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仅为400千瓦和20千瓦,且可靠性低,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碧土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9年7月开工建设,新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扩建旺达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间隔1个,全线125.5公里。建成后,左贡县碧土乡和察隅县察瓦龙乡两个乡镇负荷将达到3100千瓦,2025年将达到8000千瓦,33个行政村的近万名村民将用上稳定的电力。

  该工程穿越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险峻,气候恶劣。据王耀忠介绍,工程线路多位于高山峡谷及坡度大于50度的斜坡,施工难度很大,其中,运输就是一大问题。工程需要运输的塔材及施工器具超过10万吨,但沿线基本没有直达的铁路或高速公路,每批材料都要在抵达那曲火车站后,经过国道、省道、乡道多次转运,应用数种交通工具后才能运抵山脚。即使这样,最后一段路还有不小的困难——有的要送下峡谷,有的则要吊上悬崖。

  由于陡峭的山脊上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经过多方案研究比较,项目团队决定以架设索道、雇佣马帮和人力运输的方式运送材料至山顶。每天清晨,清脆的铜铃声唤醒山谷,项目团队便开始了在一条条小道间的逶迤而行。

  “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运送上百斤的材料往返材料点与塔基之间,单程至少得三四个小时,而且要比平原地区多付出两三倍的体力,对人和骡马都是严峻的考验。有时由于路途太长,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我们就和马帮一起驻扎在山顶。”坚持每天到施工现场巡查的项目副经理张豪坤说,“这个项目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铁塔基坑只能靠人工用风镐开挖。”

  据张豪坤介绍,由于工期紧张,项目团队在春节期间也未停工。“虽然西藏一直是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但还是要从人力、机械、计划、防疫等各方面尽心安排。我们部分人员两班倒作业,整体坚持白天建设,晚上对接施工量,确保工程有序如期推进。” 

  新工艺  新材料  建环保工程

  碧土110千伏变电站位于碧土乡山脚下,易受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最大程度保护好变电站,我们着实是费了一番心思。”陕西院土建工程师董淑卿说,“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最终决定以排桩式挡墙替换传统重力型挡墙,还在排桩外侧做了钢筋混凝土挂网面层,填方区则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长138米、高9米的四面挡墙,形成了保护变电站的坚强堡垒。”

  同时,该变电站土建部分还应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材料。为防止雨季积水,变电站一方面通过围墙排水孔将水排散至站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排水,先将站区电缆沟雨水集中至雨水井,再通过排水管引入变电站外渗。根据西藏地区高寒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变电站外墙面采用了真石漆,电缆沟采用了无机复合型盖板,雨水口采用了无机复合漏水盖板,以避免因长期使用出现锈蚀。为打造节能环保工程,变电站还选用了低噪音型轴流风机、节能型门窗,以有效降低能耗;空调器增加了记忆功能,使机组在骤然断电通电后可自动启动,以有效解决大温差造成的设备覆冰问题,保障正常运转。

  另外,该变电站电气部分户内GIS采用了小型化设备,可大幅减少占地面积。为保证实时监测站内运行情况,采用了监控系统一体化的实施方案,实现了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综合信息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和辅助应用等功能,强化了人工智能在变电方面的应用。

  暖阳下,一条条银线伸向远方,一座座铁塔熠熠生辉。从寒冬到酷暑,设计团队坚持“计划不调、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戮力齐心奋战在高原之上。一位世世代代生活在梅里雪山脚下的当地人说:“虽然我们身处偏远地区,但只要能用上稳定的电力,脱贫步伐就会更踏实,生活也会更幸福。”

凌晨三点的“集结号”(新闻特写)
鸭尾溪重现清波荡漾
新闻聚焦
山西平定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图片新闻)
点亮云端上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