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

低油价时代,全球能源业负重前行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6月08日   第 05 版)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能源需求锐减,受此“拖累”,本就乏力的国际原油价格更是一度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值。虽然近期国际油价略有回暖,但业界对石油市场的未来仍是忧心忡忡,纷纷预测低油价时代已经开启,并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业再次承压。

  

  产油国命运迥异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滑,天然气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在各个方面替代石油。面对这一“后石油时代”的前景,产油国们将何去何从?

  沙特、加拿大与尼日利亚,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石油出产国。面对未来石油需求见顶的预期,沙特一方面在印度、中国与美国投资炼厂,希望在下游化工品业务上占据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沙特阿美上市,希望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沙特阿美上市后,阿联酋与科威特也透露了将石油资产上市的意向。预计处于海湾的王室国家,会在后石油时代选择占据下游化工品业务,并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即使经济多元化失败了,由于沙特等国家处于成本曲线的最底端,沙特等国家可能衰退至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加拿大是欧洲模式产油国的典型代表,绿色环保组织强势,不断逼迫石油生产商转型。加拿大坐拥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储量,第二大的重油储量,但由于绿色环保组织强势,其石油产量却只有500万—600万桶/日。加拿大的主要石油产地艾伯塔省的主要石油储藏是油砂。油砂的开采过程,会产生比常规石油开采多18%—30%的碳排放,为此艾伯塔省需要每年缴纳10亿美元左右的碳税。与此同时,外运的管道建设不断受到阻挠。比如,运往美国墨西哥湾的Keystone XL管道,就一再被拖延。

  事实上,加拿大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石油行业并没有在国家决策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公司的兴衰并不大影响国家的发展,无法引起国民的重视,加拿大的石油行业,大约贡献了加拿大16%左右的GDP。

  挪威等石油生产国,则在北海油田不断枯竭与清洁能源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一面选择继续开发石油,一面采取更多措施减排,从而减轻环保组织对其施加的压力。

  而尼日利亚所代表的一类石油生产国,在后石油时代可能面临悲惨的结局。一方面,尼日利亚的石油生产是外包给埃克森美孚等外国石油公司,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尼日利亚等国没有自身的工业体系。尼日利亚的汽油,是通过石油换汽油在国际市场换取的。

  尼日利亚、安哥拉与乍得等国家,既没有沙特的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与1.5万亿美元估值的沙特阿美公司,也没有挪威未雨绸缪准备的1万亿美元基金。外汇储备不足,使得尼日利亚等产油国无法转型发展清洁能源;而较高的原油生产成本,又使得这些国家也无法在开发油气的同时有效减排。更糟糕的是,安哥拉与乍得等国,喜欢与嘉能可、托克等大宗商品交易商进行美元预付款买卖,之后再通过石油偿还,这样的行为极其容易受到油价暴跌的影响。比如,乍得就曾经有过全年的石油产量被用于偿还预付的美元。

    (黄笑凡 寿晨杰)

  

  页岩油企难保盈亏平衡

  自今年4月一度跌为负值后,WTI基准原油价格一路回升,5月表现堪称“历史最佳月份”;6月初则收复了3月全球石油“价格战”以来的全部跌幅。然而,尽管近期油价回暖势头明显,但持续的低油价对美国页岩油生产企业造成的影响还难以“翻篇”。

  《金融时报》撰文称,美国最大的几家独立页岩油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合计亏损26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未来两年,该行业将迎来一波破产潮。

  事实上,据彭博社报道,今年4月油价暴跌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及时做出回应,在“负油价”后的三周里,减产幅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另外,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的数据,今年4月以来,美国主要石油生产商康菲、雪佛龙以及大陆资源公司等也都宣布减产,总计减产规模达到75.8万桶/日。

  挪威行业分析机构雷斯塔能源预测认为,到今年6月,美国页岩油减产幅度将达到200万桶/日,其中减产主力则是位于美国德州西部以及新墨西哥州的页岩油区。雷斯塔能源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今年6月,美页岩油减产情况可能因油价上涨而有所好转,整体页岩油产量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恢复到减产前水平。

  受到低油价冲击,加上需求因疫情而暴跌,美国大量页岩油企业面临巨大压力。《金融时报》援引多位分析师的话称,如果全球油价恢复速度不及预期,页岩油生产商将难以在高负债的情况下产生稳健的现金流,到明年年底美国页岩油领域可能有250家企业濒临破产。

  分析称,尽管当前油价已明显回升,但仍不足以让页岩油实现盈亏平衡,对于页岩油生产商来说,即使油价上涨也难逃破产前景。

  根据目前披露的数据,截至5月底,美国已有17家相对小型的页岩油气生产商申报破产,总计负债达到了140亿美元左右。雷斯塔能源预测称,到今年年底,预计将有另外73家中小型企业宣告破产。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阿格斯分析,目前,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债务管理能力也正经受巨大压力。由于油价持续走低,页岩油生产商正陷入“怪圈”,即借贷能力削弱导致企业现金流难以好转,进而限制企业再投资的能力,企业油田资产价值也将受到打压,从而使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美国独立页岩油生产企业已大幅下调了今年支出计划,考虑到与现有已开发油田相比,未开发页岩油田将需要更多投资,对于已探明但并未开发的油田,银行发放贷款数额可能相对更少。

  据评级机构惠誉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就已因盈利能力有限而陷入了融资困难的境地,此次油价暴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迟迟难以好转,正令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艰难处境“雪上加霜”。

  (李丽旻)

  

  炼油业短期盈利难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数据称,在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全球炼油产能预计将在6月出现反弹,但受到原油供应减少影响,炼油业未来几个月里预计仍处于微利时期。

  为扭转低油价局面,自今年5月开始,欧佩克成员国、俄罗斯、美国以及挪威等主要产油国相继大幅减产,致使国际油价回暖。IEA指出,油价反弹已对炼油业利润有所压缩,产油国纷纷减产则让炼油业持续承压。

  今年3月,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爆发“油价战”,全球原油产能一时严重过剩,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发各国经济萎缩,需求暴跌,库存急速上涨,油价进一步下行。有分析指出,从炼油业务来看,尽管低油价有利于降低炼油加工成本,低油价本应对炼油毛利形成利好,但随着需求持续走低,炼油企业一时陷入两难。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汽油、柴油等燃料需求出现暴跌,炼油厂商利润一度跌为负值。IEA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原油需求降低2500万桶/日,同比暴跌25%。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则显示,在封锁最为严格的几周里,美国炼油产能同比下降68%。

  行业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1.005亿桶/日。但是,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已降至8923万桶/日。

  为此,今年4月,欧洲、北美等多地区炼油企业削减产能,以期能够扭亏为盈,炼油利润率也一时有所回升。数据显示,5月1日当周,美国中西部炼化公司的裂解利润率从4月24日当周的-1.03美元/桶回升至5.28美元/桶。据了解,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全球各大石油巨头均已相继宣布降低炼油产能利用率,同时也计划削减资本支出及运营支出等手段缓解现金流压力。

  今年5月以来,随着部分国家放开疫情管控、复工复产,汽柴油等产品需求出现回暖,炼油业利润出现小幅回升。在供应方面,全球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减产协议生效,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也“快速减产”以支撑油价,油价上涨趋势明显,也让炼油业利润持续承压。

  路透社分析称,受到油价回暖影响,尽管需求逐步恢复,但炼油企业未来仍面临阻力。IEA在近日发布的月度原油市场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原油供应方面较预期更快地做出调整,供应收紧将支撑油价,同时对炼油利润率造成打压,炼油产能恢复情况预计将有所减缓。IEA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球炼油产能约为6620万桶/日,较今年4月有小幅度好转,但较2019年同期下降1400万桶/日。

  进入6月以来,产油国减产动作更为迅速,沙特宣布将从6月起减产约500万桶/日,较预期多100万桶/日,同时科威特以及阿联酋等国均表示将进一步减产,以支撑油价。在需求回暖前景不定的情况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未来几个月里全球油价仍将低位震荡。

  “原油市场的强力减产正对炼油业施压,根据我们的推算,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炼油业加权平均利润率已出现首次暴跌为负的情况。”路透社援引JBC Energy分析师的话称。

  另外,油价网分析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能源企业对下游炼油产业投资额巨大,2019年炼油业获得总投资额达到520亿美元,全球炼油市场早已处于供应过剩的局面。IEA指出,如果消费需求较预期出现更快回升,炼油利润率才可能有所提升。

  (李丽旻)

  

  新能源前景仍可期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骤然下跌,甚至首次出现负值。在业内专家看来,短期内石油市场供给充裕、需求低迷,石油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业界担忧,如果低油价长期持续,可能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各个的领域,带来伤害。比如,可能会影响市场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或者影响新能源需求。

  行业分析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认为,持续低迷的油价,以及疫情导致的经济萎缩和需求下滑,将进一步抑制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以及新型、更高效乘用车的消费需求,预计今年电池需求增幅将减少4%。

  根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此前的预判,今年全球储能项目部署规模将超过15吉瓦时,但鉴于目前的状况,伍德麦肯兹认为,这一数字可能会降至12.6吉瓦时。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则表示,油价暴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拉低了部分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吸引力。同时,包括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内的多家行业组织和分析机构均预计,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很难实现大规模增长。

  BNEF已经下调了今年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降幅为16%,并强调“至少3个国家的新增装机将出现几十年来首次年度下降”。从区域看,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增长都不乐观。

  不过,尽管行业机构均下调了短期内对新能源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预测,但仍看好新能源的长期发展前景,认为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新能源产业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行业投资分析师理查德·阿斯普朗德认为,清洁能源产业长期发展走向并不受油价波动影响。因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为市场提供一种新的选择,还有对环境、能源安全方面的考量。即使油价下跌,也不会促进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全球已经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纳入了恢复经济的行动之中。4月底,欧洲的商界领袖、工会和民间组织人员等数百人已联名呼吁欧盟,希望将绿色投资作为今后重振经济的重点。我国也已经展开了相关行动,如国家电网宣布,全年投资1811亿元建设特高压项目,重点解决部分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问题。

  此外,针对受油价冲击较为明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机构也表示,尽管低油价短期内可能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但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仍处于下降趋势。同时,相对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性能、智能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优势,加之各国设立的减排要求,油价的波动并不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

  (董梓童)

  

  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正当时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超低油价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了油气产业,同时也令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承压。业界甚至一度担忧,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是否会因此出现停滞。

  然而,随着近期各国逐步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低碳能源产业的受重视程度不减反增。诸多行业人士也纷纷表示,尽管当前化石能源价格低位徘徊,但仍不失为加快推动低碳能源转型的最好时机。

  英国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指出,从目前的形势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油价都将在中低位徘徊,并将持续波动。但综合各项因素,这种低油价环境并不足以动摇全球进行低碳能源转型的发展方向。

  “从中长期看,对比各类能源的价格,化石能源并不占优,可再生能源反而优势明显。”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增强,因此其市场的不确定也将持续。这对能源进口国而言,是很不利的。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正变得越来越有保障。另一方面,石油等化石能源污染严重,并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其综合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而当前,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却是在不断下降的。比如,近期迪拜的太阳能项目招标,就再创新低价。因此,从中长期看,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是最为经济可行的,并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此外,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拉动就业的帮助也是十分明显。”

  事实上,根据牛津大学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即便是在当前化石能源价格普遍低迷之时,各国仍然能够继续推挤低碳转型,恢复经济的刺激政策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零排放目标,并且能带来更多的协同效益。比如,在中低收入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覆盖,同时也能减少空气污染。

  能源基金会中国总裁邹骥指出,超低油价的出现只是短期的市场表现,对比不同能源的经济性,仍需从全周期进行计算,化石能源的总体成本仍然较高。与此同时,当前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供需不平衡加剧,使得其市场不确定性增强,这也会增加其成本投入,加上污染造成的影响,化石能源的总体经济性要低于可再生能源。“比如,在一些大城市,机动车的排放占到了总排放量的40%以上,这对居民身体健康危害很大,这部分成本也要计算在其中。”

  邹骥同时表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也更具优势。“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如果过多依赖化石能源,可能会威胁到能源安全,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保障能源安全更有利。当前阶段,受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等影响,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处于需求缓和的宽松状态 ,且这一趋势很有可能会持续1—3年。这就有条件加速非化石能源转型,加大对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各国而言,可以有效引导和利用经济刺激计划,在其中加入更多低碳、绿色的元素,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降低排放,推进能源转型。”

  (李慧)

低油价时代,全球能源业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