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

创犍为模式 筑黄金水道

特约通讯员 李锟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5月25日   第 26 版)

  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全景
  梁征/摄

  “3、2、1,启动!”“机组辅助设备正常”“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分闸位置正常”……

  5月15日,岷江犍为航电枢纽(以下简称“犍为航电枢纽”)机组启动试运行实验如火如荼,中国能建广西院(以下简称“广西院”)设计人员正在为工程首台机组实现月内投产紧张筹备。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犍为模式”

  犍为航电枢纽是首批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岷江航电枢纽梯级开发最早启动实施的项目,总库容2.27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500兆瓦,以航运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功能,计划今年5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年底前实现9台机组全部发电。建成后,将形成川内物资通江达海的重要水上交通大通道。

  “我们以打造精品‘黄金水道’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将设计优化贯穿全程,致力于为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后续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犍为模式’。”广西院副总经理田明俊表示。

  据项目设计总工程师韦瑛介绍,岷江中下游河段常年通航,如何在长达65个月的建设周期中维持通航能力,是该项目面临的主要难题。

  经过多方走访、调查收资,广西院精心设计了三期六段的施工期导流方案,建设了长2.4公里、宽180米的临时航道,不仅满足了河段施工期的通航要求,实现了枢纽主体施工组织的合理化安排,还能提前蓄水发电,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亮出智慧筑坝“真功夫”

  气势恢宏的电站厂房、璀璨流光的泄水闸、先进靓丽的通航船闸、整洁美观的枢纽管理区,犍为航电枢纽雄伟壮丽的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该枢纽坝顶总长1094.55米,坝顶高程342米,最大坝高37米。水电站最大水头17.4米,最小水头4米,变幅较大,水轮机选型面临难关。”广西院机电部主任赵志强如是说。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广西院掌握了国内外灯泡贯流机组技术动态、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结合机组运行稳定性、效率及汽蚀等因素,确定了转轮直径。同时,该设计成果还顺利通过国际中立试验台水轮机转轮模型试验,为项目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工程一天天成型,就像父亲看到孩子长大一样开心。”驻守项目5年的韦瑛说,“库区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大,防护工程堤防等级高、堤线长,也是‘成长的烦恼’之一。”

  经过反复比选,广西院根据岷江河段砂砾料源丰富、堤防防洪水头不高等特点,创新提出了在软基上采用胶凝砂砾石筑坝护堤的方案。对比传统混凝土坝,该工艺经济性突出,对坝基的要求低,耐性高,施工更便捷,环保性、安全性更高,经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韦瑛估算,如果岷江港航电4个枢纽84公里堤防都采用这种工艺,可以节省6亿元投资。

  此外,广西院还对厂房室内空间的风速场、温度场进行了CFD数字仿真模拟,采用了该公司专利——可变送风露点温度控制的水电站专用空调机和除湿机及变工况控制方法,实现了厂房自动选择最佳送风空气参数和运行方式,节约了电能的消耗。

  建起绿色“生态犍为”

  “我们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站在犍为航电枢纽生态鱼道旁,广西院主任工程师李雪凤介绍说。

  在岷江生活的鱼类种类多、数量大,修建水坝会影响其溯源洄游产卵。为保持生物链完整,犍为航电枢纽鱼道应运而生。经过多次方案比选和模型试验论证,广西院在枢纽左岸进行了大规模回填,建造出长达1.85公里、以原河道卵石砌筑的仿生态鱼道。该鱼道边坡模仿天然河道宽窄不一的灵活边坡,形成一条盘旋蜿蜒的小河,造就出与环境融合的美丽风景。

  为满足鱼道的流态和流速要求,广西院又进行了包括过鱼对象游泳能力试验在内的一系列研究,通过对鱼道整体模型试验,观测水流流态、进出口水流条件,确定了鱼道细部结构,使水流更贴近天然状态。

  “我们还积极开展集中攻关和‘微创新’,创新鱼道监控系统设计,对仿生态设计、入口及周边环境改善、鱼情自适应补水设备控制、导鱼/诱鱼设备控制、鱼群图像自动捕捉、智能识别鱼种、过鱼分类计数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推动该成果成为国内示范性、标杆性鱼道监控系统,推动鱼道监控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赵志强说,未来,包括中华鳖、白甲鱼等珍稀鱼类在内的多种鱼类都能够在枢纽附近的水域良好地生存,“实际上,犍为航电枢纽的建设会大大增加岷江水生物的多样性,这也是一种绿色发展。”

高塔耸立珠峰门户(新闻特写)
让煤矸石变废为宝
拉林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图片新闻)
创犍为模式 筑黄金水道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