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

加快推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两会声音)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5月25日   第 09 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永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 张春生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永生

  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4%,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7%。但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成为制约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危及产业链安全的瓶颈。突出表现在,部分特殊条件井下测控装备等存在空白,先进地球物理装备、大型压缩机等方面与国外制造存在一定差距。

  为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防范化解“卡脖子”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攻关力量归口管理。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科研机构、装备制造、大专院校、示范工程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归口国家不同部门管理,造成一些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分散使用等问题,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议国家层面明确牵头部门或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工作,统一制定政策,统筹协调相关力量,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的攻关机制。

  二是加强统筹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试验能力是衡量研发能力的重要因素,检验能力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制造企业各自建设试验装置,有些试验装置投资上亿元,只供自己使用,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和认证工作,对已具备条件的抓紧组织认证,推进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国家级试验平台。

  三是加强标准提升工作。建议国家行业协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协同推进标准制定和提升工作。组织开展关键核心领域基础研究,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建议针对高端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项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不仅补贴科研、制造单位,也要补贴承担使用风险的建设单位,激发使用单位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 张春生

  加强危废过程监管拓宽“三化”处置渠道

  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健全完善危废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力推动利用处置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危废全过程监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但随着危废产量的持续增加,也暴露出管理“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处置要求可操作性不强、整体处置能力相对滞后、市场价格混乱等问题,致使企业执行困难,增加了过高的成本费用,也造成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在风险科学评估、管理科学可控的情况下,拓宽危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以下简称“三化”)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推进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危废豁免清单。建议结合我国实情,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大力推进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危害程度细分管理层级。另外,建议把完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制度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强风险评估,扩大豁免种类,避免“一刀切”和过于严格的管理投入。

  二是科学评估经营处置资质,推进企业自主合规处置,鼓励拓宽“三化”渠道。无论从环保性、经济性还是时间性、可操作性上看,推进企业自主合规处置,拓宽危废“三化”渠道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将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对一些低危害性的特定危废,建议政府适当放宽经营处置资质,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和审核监管制度,从而拓宽“三化”渠道,提升社会整体危废处置利用能力。

  三是建立溯源跟踪机制,提升危废鉴别能力,加强重点危废过程监管。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监管手段,建立完善“能定位、能查询、能跟踪、能预警、能溯源”的危废全过程监管体系和可溯源跟踪机制,确保危废得到规范处置。

  四是优化管理审批流程,强化危废处置行业管理,服务企业更好落实危废处置。建议进一步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保障监管可控的基础上,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加强价格监管,保持价格位于合理区间,同时建立市场化危废处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企业选择合适处置单位提供便利。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确保企业供应链稳定

  不管疫情有没有发生,中国企业都要重视两点,一是不要把供应链里最主要的环节放在不可控的公司或国家手里;二是在不降低自身效率的情况下,适度缩小供应链范围,可以在中国建立供应链,也可以建立区域性供应链,使它更有效率、更可控。

  受疫情影响,原料采购、劳动力流动等受阻,全球供应链在某些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转向区域集聚化和本土化。以制药、电子、汽车等行业为例,由于原料、核心零部件出口受到影响,终端产品制造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作为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从供应端来看,中国向主要疫情国出口占比超过20%的品类受到影响;从需求端看,高附加值的精密零部件、设备进口因供应短缺或涨价受到影响。供应链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冠疫情之前,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供应链正常运行已受到影响,现在加上疫情的原因,影响进一步加重,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现在全球生产供应链恢复最快的就是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恢复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已经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应对。尽管市场需求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国生产和供应正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港口运营、进出口运输也已恢复正常,预计未来6个月将会加速恢复。

  除了给企业带来挑战,这次疫情期间也出现了很好的现象。大家在通讯、物流和生产方式等领域,对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这对中国企业是个大考,如果能走出来就会变得更强壮。中国先走了一步,我觉得很好,他的作用可能会在未来逐步发挥出来。

  针对疫情期间遇到困难的企业,对于遭到较大冲击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可通过救急融资降低成本等方式求生存;对于受冲击较轻不至于有生存问题的企业,还是应该继续练好内功,调整战略模式,适当修正供应链、合作伙伴和市场定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直以来强调的真正搞创新、真正搞研发、真正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度过这一关。

  (本版内容由吴莉整理)

加快推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两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