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5月04日 星期一

多地力捧 被动房迎来黄金发展期

■本报实习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5月04日   第 27 版)

  中德未来城项目效果图

  中德未来城项目的首个建筑——一座6700平方米的科技体验馆,营造了“衡温、衡湿、衡氧、衡洁、衡静”的人居环境。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需求持续抬升、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下,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下称“被动房”或“被动式建筑”),相比较于传统建筑,因能耗低且居住环境舒适,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成为现如今世界建筑节能的主要发展方向。

  也正因此,近年来,被动式建筑在国际上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我国亦不例外。

  “我国发展被动式建筑产业恰逢其时。”北京建筑节能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鲍宇清近日表示,我国应着重从政策引领,标准体系完善、关键技术突破、人才工匠培养以及相关产业升级等方面发力,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并引领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节能效果高达90%

  被动房日益受青睐

  建筑业是典型的用能大户。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5%以上。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水平要求的提升,无论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均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保暖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地推进建筑节能事业、打造节约型社会时不我待。

  被动式建筑概念起源于德国,在我国普遍称之为超低能耗建筑。其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新风热回收技术,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

  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吴凡曾介绍,被动式建筑的五大核心技术包括节能保温系统、高性能门窗系统、规避冷热桥设计、优良的气密性设计,以及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智能与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郝翠彩曾形象地比喻道,被动式建筑相当于给建筑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穿得厚、捂得严、不动弹、减少人为主动供能”,因此消耗的能源极少。

  一位长期从事建筑节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是70年,甚至更长,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被动式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都更加明显。

  “一方面,被动式建筑可实现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率可以高达80%—90%,用能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良好的围护结构、门窗、暖通系统,也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通过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不仅更有助于节能减排,而且更有助于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位业内人士说。

  呈加速之势推进

  总面积已超700万平

  记者梳理我国多个省份的资料发现,不管是浙江、江苏、上海等华东地区,还是河北、山东、天津等北方地区,各省市正以井喷之势加速推进。

  被动式建筑建设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的河北,起步较早。该省规划建设的面积120万平方米高碑店列车新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社区。

  除了抢占先机外,河北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也十分强劲。截至目前,河北省对被动式建筑项目补助资金已达1.2亿元。石家庄、保定、张家口、衡水、承德、沧州、定州等市,均出台了被动式建筑相关支持政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超低能耗建筑政策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在建及建成被动式建筑项目已超过700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项目分布在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这四个省市累计在建及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64个,总面积567.02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力开展被动式建筑的省份,目前也已有多个项目落地。

  4月中旬,浙江省玉环市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示范区项目——中德生态产业城正式启幕。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框架下的首个建筑——一座3层高占地6700多平方米的科技体验馆已经“拔地而起”。该馆采用“零能耗、零排放”理念的建筑技术,营造出“衡温、衡湿、衡氧、衡洁、衡静”的人居环境。

  据浙江智慧建筑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永德信/中德未来城董事长彭汉平向记者介绍,中德未来城项目采用了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一系列新技术,如体验馆和商办建筑由地源热泵供给冷热源,住宅建筑由分户式空气源热泵提供冷热源,多层建筑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电梯也选择了具有能量回收的装置。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结合当地居住生活习惯,项目采用了分户式解决方案。虽然建造的初投成本上会高于集中式方案,但分户式方案给用户预留了更灵活的使用场景,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间集中式方案系统无法运行的尴尬,也大大降低集中式方案运行的损耗和人为浪费。”彭汉平称。

  政策法规尚待加强

  让被动房梦想照进现实

  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不无表明,推广“被动式建筑”正成为改变传统建筑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发展,实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不过,业内人士坦言,“让被动式建筑使人民的生活更美”的初衷与目前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德未来城项目在实际推广进程中就遇到了一些“拦路虎”。彭汉平说:“比如被动式建筑的部品部件和工艺工法,与现有的一些规范特别是地方性规范,存在一定冲突。”为此,他建议主管部门能够尽早调整相应的规范,并在规范调整前,能够给予示范项目先试先行的空间。

  对此,鲍宇清称,我国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尚不全面,没有专门的建筑节能法,只有建筑节能条例,且尚未涉及被动式建筑相关内容。国务院文件、地方性文件作为建筑节能法律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推动被动式建筑发展的主要依据,而相关激励政策则是主要手段。

  他介绍,截至2020年2月,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和近21个省或直辖市对推广和发展被动式建筑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支持,包括为科技研发项目和试点示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给予税收、销售、用地、面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绿色金融等虽有提及但尚未有明确的实施方案。

  “上述激励政策在现阶段有力促进了被动式建筑在国内的推广,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研究制定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建立建筑节能总体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为被动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鲍宇清强调。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潘毅群表示,建筑的被动式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建筑本体的热物性和自然能源,达到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目的。其发展还面临着气候适应性的问题和技术瓶颈,例如,在寒冷地区的墙体保温措施在南方的气候湿热地区未必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外遮阳和自然通风技术在南方地区更为有效。“被动房”不能“抄作业”,既不能抄德国、美国或者日本,也不能抄我国已有的成功案例,而应根据气候条件和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高质量的施工。

多地力捧 被动房迎来黄金发展期
国网四川电力与攀钢共建充电桩(关注)
南瑞独创岸电方案“绿” 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