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5月04日 星期一

老莫的借书证

■庞国翔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5月04日   第 24 版)

  老莫抱着一大摞我托他寻找的资料来找我。75岁的老人了,这样热心,很是感激,赶紧请他坐下喝茶。

  老莫叫莫明,是个老江津,14岁时(1960年)考上县中,是家里第一个读书人。

  那时,县图书馆在东门外公园内,面积很大,莫明多次路过,很想进去借书,但县中对学生管理严格,不准办校外图书馆的借书证,因为办借书证需要单位出证明。

  街道居委会可以开证明,莫明就去找居委会主任。主任是补鞋匠出生,字认不全几个。他怼莫明道:“小娃儿家不好好上学,到图书馆看这些‘毒草’干吗?”没有借书证就借不了书,莫明失望极了。

  那年头,去粮站购粮买面都要有居委会的证明。莫明父亲单位的领导告诉他:“你家娃儿是初中生,叫他打个证明到居委会盖章后去粮站买面。”父亲回来就叫莫明写证明,而莫明猛然想起图书馆办借书证也要证明一事,他灵机一动,将有购面粉证明写在一整页纸上端,中间留白很宽,最下端则是居委会盖印的地方。拿着证明到居委会,主任叫他念了一遍文字,接过就盖上了鲜红的大印。

  莫明买了面粉赶回家,小心翼翼将证明的上半部裁掉,在盖有大红印的白纸上端,填写上借书证明的文字,立马去了图书馆。有了居委会的“证明”,借书证便顺理成章到手了。

  从此,莫明每个周末都去图书馆借书看书,他是当时县中近1000名学生中唯一有县图书馆借书证的人。这张硬纸印成的借书证,没照片,也没塑料外壳,可他却视为珍宝。

  第二年下学期,他借了一本《三国演义》,因上课时偷看,被教导主任周老师没收了。翻看了几页,周老师说:“你胆够大的,这书你也敢看,你能识别它是‘香花’是‘毒草’?两天后来办公室接受处理。不,四天后再来……”

  莫明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怕周老师将书没收,二是怕学校发现他弄虚作假、骗办借书证的事。四天后,他怀揣“检讨书”来到周老师办公室。周老师只批评了他几句,就将书还给了他。接回书时,莫明发现一些书页中有折痕,意识到周老师一定也看了这书,难怪要将他“检讨”的时间推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第二年暑假,受一个钟姓街坊邀约,莫明与另外四名同学到江津城下游长江对岸的铜罐驿火车站当担煤工,两周能挣几块钱,一个暑假干下来,下学期的学费就有了着落。去时,他将借来的书随身带上,可在早晚休息时阅读。

  担煤一周后,几个人将半箱煤炭全部转运到船上,可突然有一天晚上,两个警察带着五六个民兵来到他们的住处,将他们带到派出所。审查结束后,派出所叫家长带他们回去,钟姓街坊则因犯了事被关进了公安局。至于带去的那本书,莫明后来返回住处找过,可询问房东,还是不见了踪影。

  图书馆的制度是先还后借,既然书丢了,自然不能再借。后来的四五年,莫明经常翻出借书证发呆……

  十年后,莫明下乡做知青,最后被招工回城,安排在县办化肥厂当工人。化肥厂是县办国有企业,有一天,他终于到厂办又开了一张到县图书馆办借书证的证明。

  十多年了,当再次跨进图书馆大门时,莫明忐忑不安,因为他还有一本书没有归还。当时,办证的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她将新的借书证递给莫明时,轻声说道:“年轻同志,你还有一本书没有还哟……”

  莫明一脸惊讶,难道十多年的事他们还记得。他不知道,书虽然没还,可借书卡却永远保存在图书馆,他红着脸解释了丢书的事,表示下次还书时一定将赔款带来。女同志没有多说,微笑着点了点头。

  有了一张新借书证,而且比原来的更漂亮,还有塑料外壳,从此,莫明工余时间或周末就钻进图书馆。

  莫明读书多,多次代表车间参加办板报比赛,厂里文艺演出的朗诵词全由他完成。因为有才,“厂花”对他爱慕有加,几年后成了他妻子。不久,他又由一线工人提拔为车间主任。工作忙、责任大,但他仍没有改变每周进图书馆的习惯,直到退休,他还多次被图书馆评为优秀读者。

  之后,县图书馆几次搬迁和改造扩大,莫明成了老莫,行走不便,特别是小区办起图书室后,他便很久不去那里了。因为搬家时不慎遗失了借书证,莫明很痛心,不过万幸的是,他将一大摞读书笔记和资料保存了下来……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江津区文联)

老莫的借书证
一张留言条
关中郑国渠
且将蚕豆伴青梅
齐云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