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2月10日 星期一

乡村年味浓

■胡晓延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2月10日   第 12 版)

  新春来临,喧嚣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而寂静了一年的乡村路上,陡然间人车熙攘。乡村浓浓的年味,从农家主妇的橱窗中飘散开来,弥漫于村庄的空气中,吸引着远方游子,不畏山高水远,奔向那个叫家的地方。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随处可见挂在屋檐下尺余长的冰凌。乡村缺衣少食,日子过得紧巴,但忙碌了一年的庄户人家,只要条件稍稍允许,仍不忘拿出平时积攒下的布票,扯些布料,请来裁缝师傅,为一家老小缝制过年的新衣。大人们的艰辛岁月、孩子们的无忧童年,都被缝进那一针一线中。

  物质虽贫瘠,可庄户人家忙碌着过年的高兴劲儿,却是发自内心。腊月里,家家户户忙着清扫杂物,浆洗厚重的衣物,忙着熬米糖、腌腊货、蒸年糕、炒瓜籽……准备招待走亲访友的客人。

  熬米糖的工序并不复杂,先将备好的麦芽破碎,掺入大米在锅中煮沸,滤去糖糟,中火慢熬,一锅糖水在不紧不慢中渐渐变稠,变成酱红色的糖稀,踮起脚尖不停观望的农家顽童,垂涎三尺。趁大人不留神,顽童猫起腰从大锅里舀上一勺,溜之大吉。待糖稀稍微冷却,倒进适量的爆米花搅拌均匀,装进大盆里压实,再切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糖块,算是大功告成。

  庄户人家吃的,是生产队分发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外加自家饲养和种植的家禽家畜、瓜果蔬菜。家养的猪、羊和鸡、鸭、鹅,吃的是野菜藤蔓,以及和着剩汤剩水的稻糠,从年头饲养到年尾,个个膘肥肉满,是上好的腊货食材。晴好天气,主妇们将腊货挂于门前的阳光下晾晒,倒数着年的日子。邻里之间,哪家杀了年猪,遇到手头紧的,相互间赊个账是常有的事,等有了收入再还也不迟。

  转瞬到了小年,传说中灶王爷这一天来到人间,体察疾贫善恶,回天廷后禀报玉皇大帝,依此决定各家各户来年的福禄吉凶,因而每家都会在灶台前摆上祭品,供奉灶王爷,祈愿来年安康。

  春联年年写,对联年年贴。祖辈和父辈读过书的,屈指可数。大人们买来大红纸,在暖阳下,搭好餐桌,备上笔墨,铺开纸张,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的楹联对子,交由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后生一显身手。

  上山祭祖,准备年夜饭,算是一年的完美收官。吃过早饭后,男人们带着孩子,三五成群,带上祭祀用品,来到祖先坟前,叩首祭奠,寄托哀思;主妇们则从清晨开始,蒸煮煎炸,荤素搭配,一桌年夜饭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

  一家人围坐一起,举杯相庆,将年味推向高潮。一年来收获颇丰也好,辛酸艰苦也罢,伴着浓浓的亲情和甘醇的美酒,化作美好的希冀。席间,长辈会拿出压岁钱分发给晚辈,虽然只有几毛钱,可孩子们却乐开了花。已工作或成家立业的后生,也会拿出红包,在祝福声中恭敬地发给长辈,以示孝敬和反哺之情。

  乡村除夕夜,在长明灯中守夜到天亮,家家户户擦得锃亮的煤油罩子灯,照亮每间低矮的房舍。孩子们打着纸糊的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跑了东家走西家,通宵燃放鞭炮。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总有拉不完的家常。

  大年初一大拜年,庄户人家大人小孩,集聚在宗祠里,互致问侯,燃放鞭炮。在“新年好”的祝福声中,在“满堂红”喜庆日子里,腊尽春暖,乡村又踏进了崭新的一年。

  (作者供职于安徽安庆供电公司)

乡村年味浓
书法
旧时日历暖
鲁南柳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