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资讯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2月23日   第 10 版)

  首个光伏制氢工程 

  落地兰州

  本报讯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李灿院士团队主导的国内首个太阳能燃料生产示范工程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落地。该项目占地289亩,将建设年产1440吨甲醇的制备装置,总投资14100万元。项目由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三大系统单元组成,通过装机规模为10MW的光伏发电单元向2台功率为1000立方米/小时的电解槽供电实现电解水制氢,制取的氢气与汽化后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合成甲醇。

  “液态太阳能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由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三方合作开发建设。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最终制备成甲醇,形成低碳运输燃料,实现甲醇重整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在重卡等商用车上的技术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重点研究高效电解水制氢以及固溶体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光伏电能的利用率,是太阳能制液体燃料的重要途径。产品甲醇作为最基础的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于生产甲醛、二甲醚、醋酸等化工产品,也可用来生产烯烃、芳烃、汽油等化学品或燃料,可以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项目建成后将发挥“聚集”效应,吸引一大批精细化工科技成果到兰州新区转化,提升精细化工园区技术水平,形成相辅相成的持续化绿色发展模式。

  (甘新)

      

  国内首个水深超40米

  海上风电场开建

  本报讯 12月15日,永福股份承担勘测设计的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C区项目陆上集控站开工现场会在长乐区松下镇成功举行,标志着国内首个水深超40米海上风电场正式开工建设。

  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位于福建省长乐区东部海域,其中A区离岸距离32-40千米,平均水深39-42米,规划装机容量为300MW;C区离岸距离31-50千米,平均水深36-45米,规划装机容量为500MW。A区、C区项目均采用220kV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集控站方案,各配套建设1座海上升压变电站和1座陆上集控站。

  项目所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且恶劣,建设难度国内罕见:首先,本海域存在潮差大、海洋水动力作用强、5年一遇各方向设计波浪的波长及受台风影响频繁等诸多不利因素,形成了国内极端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其次,受复杂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可供海上施工的窗口时间短,年施工窗口期不足1/3。再次,基岩埋深变化剧烈且无规律,埋深从十几米变化至上百米,覆盖层以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为主,表层淤泥厚度普遍在10米以上。此外,周边航道繁多,施工难度大。

  基于本项目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设计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三筒(吸力桩)导管架基础方案。与荷兰SPT Offshore B.V.公司开展合作,结合其大量吸力桩基础设计和实际安装经验,开展了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对设计优化、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勘测设计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本项目下一步海上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为国内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建设积累实践经验。

  (陈化先)

      

  1200吨自航自升式风电

  安装平台“振江号”交付

  本报讯 日前,在青岛海西港码头,国内首座1200吨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的成功交付。

  据悉“振江号”于2018年3月开工建造,续航能力达3000海里,定员100人,平台最大作业水深50米,甲板作业面积约2500平方米,可容纳3套6MW级风机或2套8MW级风机,并且可以独立完成6MW、8MW级风机的安装和其他水上工程施工的起重、打桩、吊装和运输等作业。

  该平台配套4500吨连续液压升降系统、1200吨绕桩式回转起重机、30吨船用甲板起重机、DP-1动力定位和锚泊定位两套系统、全回转舵桨装置、软管绞车海水提升装置、海水提升塔等关键装置。和传统平台相比,具有作业高效、功能齐备、转场灵活三大优势,在方案设计、船型、吊机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振江号”的成功交付,是中国海上风电场的安装运维走向专业化、高端化的重要里程碑。

  (杨炯)

资讯
核心技术装备掣肘我国氢能产业化
燃料电池车有望成氢能发展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