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一根针”理清“千条线”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一机打通人、物、“云”,切实减轻基层员工负担

█ 彭浩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2月16日   第 28 版)

  李聪(右)与同事通过移动终端了解当日巡线路线

  11月27日,国网徐州市铜山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员工李聪、王浩宇在对当地10千伏焦泉线进行巡检时发现,3号杆塔附近树木与杆塔间距离不满足安全要求。李聪操作手中的移动终端,从巡检界面切换至隐患上报界面,快速完成设备识别、隐患等级判断、录入等操作,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

  完成操作后,李聪感慨:“要是以前,这些工作至少要用到三四款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现在简便多了!”

  解码李聪的减负“法宝”,正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在国网徐州供电公司(下称“徐州供电公司”)实践的最新成果——配网运行移动应用整合项目。

  

  “大表哥”变身“机队长”

  “外出巡完线,巡检工作只能算干完了一半。”李聪清晰地记得,2017年刚参加工作时,班里老师傅的抱怨。

  2017年以前,线路巡检工作都是由巡视人员在现场用纸笔记录杆塔情况,等巡视结束返回班组,再由人工将数据录入电脑。“老师傅搞不定复杂的表格、繁多的系统,就由我处理这‘后半段工作’。”李聪说道,“我们班组负责81条配电线路,每天巡视4、5条,就有十几个表格需要处理。时间久了,我就成了班里的‘大表哥’。”

  李聪的第一次“变身”,是在2018年6月。当时,徐州供电公司在各专业推广移动终端,在工作现场,李聪不再用纸笔记录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移动终端。

  “开始很新鲜,拿着各种机子出去,觉得自己的工作科技感十足。”李聪回忆说,“但很快,我们发现屏幕多了,也是麻烦。”

  原来,不同专业工作有着自己特殊的工作流程,这些工作流程自然演生出数套相互独立的系统平台,而不同的工作场景、又搭载在不同的移动应用上……一次线路巡检工作,一般涉及巡视轨迹记录、安全隐患报送、设备状态记录等工作,至少需要使用三款应用。如果进行安全监督、设备检修等工作,则会涉及更多终端、应用。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不同专业体系、不同移动应用就像是“千根线”,而基层一线的工作者,则成了连接千根线的人。移动终端的推广虽然解决了老问题,但也带来了新麻烦。“除了远望镜、测温仪等工具,工具包里还要装上内外网移动终端,每个终端里有三四个移动应用。”李聪说,“我这‘大表哥 ’的帽子刚甩掉,大家又给我扣上了‘机队长’外号。”有时,某台终端电池耗尽,又会造成整项工作中断。一机“停电”、全队“返航”,这成了李聪最不想遇到、但又经常遇到的事情。厘清业务流、整合数据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时的李聪还不知道,他这位“机队长”很快就将迎来第二次“变身”。

  “机队长”成了“研究员”

  用“一根针”理清“千条线”,既是每位一线工作者的希望,也成为技术革新者的目标所在。可以说,“合”,是徐州供电公司创新突破的主题曲,也是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一个关键词。

  今年8月,徐州供电公司正式启动移动应用整合工作。

  “表面上,我们要把不同的终端进行整合。本质上,我们要将不同的专业系统进行融合。过程中还要注意研发与现场配合。”徐州供电公司互联网部副主任肖学权说。

  8月起,肖学权每周都至少组织两次讨论会,召集研发团队和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商讨移动终端的使用问题和工作现场的实际需求。像李聪这样的一线工作者,也成了这一项目的研究员。他们结合现场工作实际,针对性地指出现有终端应用的不足之处。为整合工作找出发力点:“应用层级太多、查找需要的功能太费时。”“同一批数据要反复录入不同系统、太麻烦。”“终端应用过多,一项业务场景要打开多个应用。”“应用易用性不够,操作繁琐”……

  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实现工作现场不同对象的广泛联结,这成了摆在肖学权等人面前的两大挑战。根据一线工作人员实际需求,研发团队对过去移动终端的各类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在砍掉冗余环节、整合相似内容的同时,研发团队还对各个相关专业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肖学权说:“研发过程中,我们注意让应用程序适应专业工作流程,运用终端的通信优势来打通不同流程,减少现场工作者的操作环节。”

  9月起,研发团队在之前驻场开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始了驻点开发工作。研发人员直接深入基层班组,跟着一线工作人员一同巡线、一同检修,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徐州供电公司信通公司数据研发组人员郑成浩更是成了李聪班上的“编外班员”。

  “很多问题,在办公室会考虑得比较理想化。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到了现场,才能解决问题。”郑成浩说道。

  他举了个例子,过去运检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设备出现问题,或者需要在现场查询设备资料,只能凭借记忆或者返回单位进行查询。这种由于各类信息数据资源缺乏联通导致的工作,其准确性、及时性都得不到保障。

  根据实际情况,徐州供电公司对资产全景中的常用模块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设备资料扫码查询。不用带大量资料,不需要返回查询,现场直接通过扫码便可得知设备的相关信息,做到“数据一个源”,一款应用解决了班组成员在现场工作时的实际需求。

  “人物云”建立“新连接”

  截至10月,徐州供电公司已完成配网作业、安全管控、全景展示等功能的整合完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初见成效。李聪外出巡线时,只需要带一台移动终端,便可完成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实现了一人多机到一人一机、一机多用的转变。

  “如果把网上的数据比作一朵大云,移动终端就像是这朵云伸出的触角。拿着它走到哪,它就把哪的设备与数据云联系起来。”肖学权介绍说,“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有了它,就相当于实现了人、设备、数据云的互联互通。”

  令大家想不到的,多台合一的移动终端在打通物与物联系的同时,还进一步增进了人与物的联通,成了公司新进员工的“第二大脑”。

  以往,工作多年的老师傅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对线路分布、设备情况如数家珍,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但这仅局限于个别人,对于新入职员工,则需要从头学习积累。而整合后的移动终端,让每一位员工在每个工作现场,都可以和云端海量的数据库直接联通,随时调取设备的各项数据资料。

  “有了移动终端,连我们新员工也成了‘行走的活地图’。”今年刚入职的配电运检班新员工陈思旭说,“现在外出工作,只需要一扫,设备信息、历史数据、当前任务……各项要素即可全部出现在屏幕上。即使老师傅不在,我们新人只需要按照指示,也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人机交互、信息随时随地调用……移动终端能做的还有很多。据徐州供电公司互联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公司即将对移动应用整合项目进行全省推广,进一步打通不同专业移动应用业务功能,推进应用互联、数据互通,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工作效率。

“一根针”理清“千条线”
家电植入“智慧芯” 淮安百姓用电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