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老百姓是最好的经济学家”(评论)

■贾科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1月11日   第 03 版)

  3年来,中央财政对覆盖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43个试点城市,累计拨款35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仅2017-2018年的补贴就超过555亿元;今冬明春,中央财政将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对“2+26”城市做到全覆盖,并全面加大支持力度……一连串财政实际投入和明确承诺,为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提供了雄厚的、持久的资金支撑。

  清洁取暖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清洁取暖工作,去年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其做了专门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并提出明确目标: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这既敲定了我国推进北方清洁取暖的“路线图”“任务表”,也彰显了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政策推动、资金“给力”,各地政府部门守正创新、积极落实,清洁取暖推广工作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达到50.7%,相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替代散煤约1亿吨,超出预期规划的7400万吨;其中,“2+26”城市的清洁取暖率更高,部分城市地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分别达到96%、75%。这一系列漂亮的数字,为近年来北方地区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

  但清洁取暖工作涉及面广、覆盖人口多、地域差别大,此前各地也缺乏短时间、大规模推广的有益经验,所以在新建、改造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技术路线单一、设备不匹配、施工安全存隐患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出现了规划目标冒进、天然气供需脱节等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尤其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的“煤改气”规模、节奏把控失当,曾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对清洁取暖工作的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历经挑战、考验,目前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已从“追求数量”进入“更侧重质量”的发展阶段。如何巩固成果、夯实基础成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毋庸讳言,没有大力度、持续的补贴,就没有清洁取暖改造漂亮的“成绩单”。因此,能否处理好补贴问题,是清洁取暖能否“用得上”“用得好”,未来能否“持续用下去”的关键。

  “老百姓是最好的经济学家”。相比于传统燃煤供暖,清洁取暖“有点贵”,直接导致居民家庭开支的增加。在清洁和便宜之间,群众都有自己的“账本”:由于补贴额度不足,部分地区此前已经出现较为普遍的“返煤”现象,走上了“回头路”;更有甚者,有的居民因补贴额度低,买不起清洁煤、用不起天然气,清洁取暖也就无从谈起;而另一极端则是,有的地方则补贴偏高,用户趁机“搭便车”利用补贴资金低价购买取暖设备,但并不使用、当摆设,出现了补贴失度、浪费普遍等不好的“苗头”。

  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补贴问题马虎不得、轻视不得。我国北方各地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条件迥异,这就决定了各地清洁取暖的补贴标准、发放方式千差万别,但让百姓用得起、让清洁取暖可持续是各地共同的根本遵循。精打细算地利用好有限的财政补贴,杜绝浪费,是落实这一根本遵循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务之急。

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记者调查)
天然气门站政府定价时代终结?(政策解读)
“老百姓是最好的经济学家”(评论)
广东佛山:500千伏凤城输变电工程建设近尾声(图片新闻)
生物质能多个领域列入鼓励类目录(政策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