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

“浙能集团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系列报道——

探索燃煤电厂循环经济新路

宋志刚 朱将云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0月07日   第 06 版)

  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

  盛夏时节的南太湖畔,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长电”)厂区内整洁、安静,蓝天白云下,电厂烟囱看不到一丝烟。正值迎峰度夏,电厂应该忙得热火朝天,怎会没有动静?浙能长电总经理张锡根解开了疑团:“机组负荷大增,而烟囱不冒烟、灰渣全利用、厂房不冒气、噪声不扰民、废水零排放等多项独具特色的现象,是浙能长电近年来打造循环经济示范电厂的效果。”这样的探索和成效,正是浙能集团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己任的体现之一。

  太湖之畔惜水如金

  浙能长电坐落于太湖西南岸的浙江省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一座拥有四台33万千瓦国产燃煤发电机组的大型发电厂。由于燃煤发电机组是用锅炉烧出高压蒸汽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高压蒸汽在汽轮机里做完功后要快速凝结为水才能让后面的蒸汽不断地进入做功,这就需要持续大量补充循环冷却水,所以燃煤电厂也是用水大户。一座百万千瓦燃煤电厂如果按照常规负荷运行,每年至少需要消耗水资源1000万立方米以上。在不断提供电力的同时如何避免“与民争水”,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了解,电厂中水回用工程自2009年投入运行以来,浙能长电已成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率先使用城市中水的大型燃煤电厂,十年节约的水资源已超过一亿吨,相当于节约了长兴境内最大水库——合溪水库总库容的水资源。《2018年湖州市水资源公报》显示,湖州市城乡人均生活用水量为51立方米,浙能长电十年节水量相当于省下了196万人口的全年生活用水,这个人口数占湖州三县两区265万户籍人口的73.96%。

  浙能长电中水回用工程总投资9000多万元,每年运行成本近300万元,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水回用项目。2009年8月和2012年11月,工程分两期建成投运,水源长兴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中水,设计规模日处理水量达6万吨,可以“吃”掉长兴县主城区和开发区的所有城市中水。经过深度脱碳脱氮,这些原本流入江河的中水成为浙能长电四台燃煤发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和工业用水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

  太湖流域降水丰沛、水网密布,太湖之畔的浙能长电为何要“费时耗力”地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时间回到2002年。彼时浙江的能源问题突出,全省电力只能满足需求的三分之二左右,用电缺口巨大,而且面临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地处浙北电力负荷中心的浙能长电既发挥了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成立之初就自觉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落到了实处。

  通过调研,浙能长电发现,当时太湖流域既面临“水质性缺水”的挑战,同时长兴县当地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之后产生的城市中水却白白流淌。所以尽管当时江南地区大型火电厂利用城市中水几乎没有先例,但是在浙能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浙能长电很快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建设上马多方共赢的中水回用工程。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项实实在在、有远见且利国利民的举措。

  循环经济的火电样板

  浙能长电有多个闪亮的“标签”:长江以南中水回用规模最大的火电厂、浙江省第一座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全脱硫绿色环保电厂、真正意义上实现“无灰库运行”的大型电厂、国家级燃煤耦合污泥发电项目试点……

  “从全国范围看,能够像长电这样在循环经济领域有多项优势叠加的火力发电厂目前还不多。”浙能长电总经理张锡根自豪地说。他介绍,浙能长电围绕建设浙能集团乃至浙江省内最环保电厂的目标,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工程,推进脱硫脱销和超低排放改造、中水回用工程、废水零排放、机组通流改造、集中供热、固废资源化利用、燃煤耦合污泥发电等一系列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2004年至2017年,浙能长电先后投入近10亿元,通过湿法烟气石灰石—石膏脱硫、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增设管式GGH、立式湿式电除尘和高效脱硫塔等技术对4台机组进行了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使机组二氧化硫排放低于35毫克/标准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低于50毫克/标准立方米,烟尘排放低于5毫克/标准立方米,主要排放指标媲美天然气机组。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浙能长电中水回用工程投运以来,累计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约3311吨,减少氨氮排放约356吨。而且,按照“分级利用、分区平衡”原则,着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其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含煤废水、渣水、排泥水、生活废水、酸碱中和、工业废水等15套废水处理设施,对各种废水进行处理回用,大幅减少了新鲜水取用量和废水排放量,使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98%以上。

  通过实施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浙能长电不仅将机组单机容量扩容至33万千瓦,同时使机组供电煤耗下降了10克/千瓦时以上。该公司还在浙省内首家成功应用等离子点火技术,大幅减少机组启动用油,仅在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就节省用油1.5万吨,节约费用6千万元以上。另外还通过“墙式燃烧锅炉不投油启停磨煤机”、“无电泵”启停等自主创新技术以及各项技术改造,实现了既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浙能长电充分发挥紧邻长兴县城的区位优势和四台33万千瓦超低排放机组的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长兴城市及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供热、供冷、供热水的“三联供”模式。截至目前,已建成供热主干管网4条,总长超过55公里,覆盖整个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画溪工业园区、李家巷工业集中区等范围,供热辐射半径达15公里,热用户包括90余家知名企业,累计供热超过460万吨。集中供热的推广,实现节约标煤2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114吨,减排氮氧化物1314吨,烟尘868.5吨。

  浙能长电四台机组全年产生的发电副产品有脱硫石膏约12万吨,炉底渣约8万吨,粉煤灰约60万吨。为此,该公司配合浙能天地环保公司,大力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炉底渣的综合利用和销售工作,加快推进新型材料厂建设,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坚决杜绝发电副产品二次污染。截至目前,其固废综合利用率始终保持在100%。

  今年7月15日,国家能源局和生态环境部共同核准的84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之一——浙能长电燃煤耦合污泥发电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处理来自于长兴县九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预计处理污泥规模达每天200吨。

  新浙能新担当

  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亚辉介绍,该集团累计投入超过110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大型发电集团。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主要污染物的单位排放绩效下降幅度分别达到96%、92%、92%。

  值得一提的是,由浙能集团首提和首创的超低排放技术于2017年6月亮相阿斯塔纳世博会,而且荣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全国18亿吨电煤实现清洁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已有70%燃煤电厂应用该项技术,实现环保目标的同时,节约全社会用能成本超1万亿元。

  此外,浙能集团还积极响应参与浙江省剿灭劣五类水和固废物综合处置等环保行动,2017年以来先后有27个废水优化整治项目得以实施,每年累计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900万吨、减排SS(悬浮物)3万吨、重金属4.5吨,年节约用水100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固废物4300万吨。

  包括浙能长电燃煤耦合污泥发电项目在内,迄今浙江省入选的三个国家级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项目均落户浙能集团。这三个清洁能源项目利用干化的污泥与煤炭进行掺烧后发电,日处理污泥量将超过600吨,年消纳量超过20万吨。

  浙能集团还通过“混改”方式成为杭州锦江集团旗下公司锦江环境的第一大股东。锦江环境是中国第一家民营WTE(废物再生能源)运营商,领跑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入主锦江环境意味着浙能集团进一步以“航母编队”的气势布阵循环经济暨环保产业。

  “前线”冲锋陷阵,自然离不开后方的科研支撑。“科技兴业”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新浙能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呈现出投入大、方法多的态势。2019年,浙能集团进一步明确科技投入要确保占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要加强省级、集团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用好推广“产学研”合作的联合研发中心模式。

  今年5月20日,受浙江省“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专项资助,依托浙能技术研究院、浙能兴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基础与技术力量规划并建设的浙江省低品位能源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设立。该实验室将联合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等6家知名海外高校共同开展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相关领域的联合科研开发,以及开展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致力于低值燃料高值利用、余热深度回收和能源梯级优化利用等技术联合攻关与产业转化。

  今年7月9日,浙江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公室、浙江日报社公布了2018年度全省“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等名单,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荣获“美丽浙江十佳绿色发展示范单位”称号,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获此称号的发电企业。

资讯
“外科医生”守护核“芯”(走进一线)
秦山核电站创造历史最佳运行业绩(图片新闻)
探索燃煤电厂循环经济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