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

深度脱碳需要革命性零碳技术突破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23日   第 34 版)

  自工业革命以来,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给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也引发了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既是推动环境和气候协同治理的核心对策,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与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和政策相结合,我国制定了积极的、有力度的二氧化碳减排自主贡献目标,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我国都制定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省市。“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2020和2030年分别不超过50亿吨和60亿吨标准煤,实施“强度”和“总量”的双控机制。

  在《巴黎协定》下,我国也制定了强有力的自主贡献目标,即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提升到20%左右,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早日达峰。

  在这种战略和政策下,我国强化能源革命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改善环境质量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新常态以来,转变发展理念,扭转了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上升的趋势。能源总消费年增长率从2005-2013年的6%降低到2013-2018年的2.2%,二氧化碳排放年增长率从2005至2013年的5.4%降低到2013至2018年的0.8%。

  二是以环境治理为着力点,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促进碳减排。以京津冀地区为例,2017年与2013年相比,煤炭消费减少7100万吨(其中散煤1200万吨),PM2.5浓度下降39.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下降37.2%、21.1%、24.7%。

  三是当前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耗能产品需求趋于稳定或开始下降,总体上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实现碳减排自主贡献目标。2018年底,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已比2005年下降约46%,到2020年可下降50%以上。

  四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节能降碳不放松,巩固经济新常态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趋缓的新形势。

  五是以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为契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第一个阶段是2020-2035年,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同时,落实和强化《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承诺,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二氧化碳减排“双达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环境目标来讲,2035年,全国重点地区PM2.5浓度要低于35微克每立方米,随着末端控制常规污染物措施的潜力不断收窄,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促进二氧化碳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是落实和强化二氧化碳减排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强化环境与气候协同治理目标导向。一方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要出发点,加大能源转型力度。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原材料部门要率先达峰,鼓励沿海经济较发达省市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为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达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发展完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阶段(2035-2050年),我们要以阶段目标为指引,以2℃温升目标为导向,实现深度脱碳减排路径。到2050年,全国主要地区PM2.5浓度低于15微克每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总电量70-80%,占总能源消费比重大于50%,构建净零排放体系,引领全球低碳化变革进程,建成美丽中国。

  中国约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其后能源需求仍会持续增长,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实现深度脱碳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统筹协调和超前部署。需要有革命性零碳技术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比如氢能技术、储能技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和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深度减排的边际成本呈非线性上升趋势,实现1.5℃目标比2℃目标成本增加3-4倍。过于紧迫的能源转型,会带来巨大搁浅成本损失。

  我们要以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全球能源变革和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进程,内促高质量发展,外树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同时,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经济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发挥多元化进口优势提高天然气竞争性
深度脱碳需要革命性零碳技术突破
加快开放现货市场需求侧,促进新能源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