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找铀人不怕苦

■赵紫原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23日   第 21 版)

  

  1954年2月,为发展我国铀矿地质产业,中央决定成立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以下简称“普委二办”),负责筹备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普委二办成立后,首先组织技术队伍,在各地“招兵买马”,而且从前苏联聘请了铀矿地质专家菲·拉祖特金担任地质部顾问,在国内也迅速调集各方面的技术力量,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原副局长杨士文便是其中一员。

  “原来把我分配到了其他工作岗位,第二天收到一封信,让我去三里河找当时地质部保卫处处长安桐馥。安桐馥很神秘地告诉我,我们是去找搞原子弹的材料,不能和任何人说。”杨士文说。

  1954年,从东北地质学院毕业的杨士文、曾卓荣就这样加入普委二办,负责人高之杕当时是北京大学副教授,同年二月被选调至普委二办领导铀矿地质工作,同行的还有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刘兴忠。

  起初,普委二办只有这四个人,此后陆续增至20多人。同时,铀矿地质技术人员进行了两次十分有意义的野外地质调查。

  1954年7月,根据日本人富田达在辽宁海城发现铀的记述,杨士文跟随拉祖特金和高之杕到达海城,对大房身伟晶岩进行放射性调查。“技术小组携带国内第一台放射性探测仪——木盒盖格计数器详细探寻,听到探测仪‘嘎嘎’作响,大家都很开心,发现了放射性异常,并采集了标本。但经估算,采场区的铀只有800公斤,是个呆矿,没有利用价值。” 杨士文回忆。

  然后,第二小组转战南方。1954年10月,普委二办根据上世纪40年代南延宗、吴磊伯调查铀的线索,在今天的广西钟山县花山乡发现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这块铀矿石,后被称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了开发铀资源,原普委二办于同年4月改为地质部第三局,仍隶属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领导。当年,我国开展了铀矿普查工作,当时认为新疆和湖南最有可能存在铀矿,由此分别建立了519和309两个大队……随着找矿在全国铺开,全国约5万多人加入了铀矿地质勘探大军中。

  当时,杨士文作为519大队的成员,和两位前苏联技术指导,总计13人前往新疆。“那时坐小飞机,从西安飞往兰州,再到新疆。在飞机上都说要看黄河,可下了飞机谁也看不了,黄胆水都吐出来了。” 对于当年的情形,杨士文仍历历在目。

  到了新疆,519大队又分了几个小队,全新疆跑。杨士文当时在17检查分队,天天坐着卡车在北疆地区找矿源。常常是一个人携带测试仪,另一个人携带罗盘,按路线进行网格化搜寻,山坳、山坡、荆棘丛、草地,把每一寸地都仔细筛。

  “找矿队多出没于荒郊野外,新疆的野生动物很多,早上起床时,靴子里突然冒出一条蛇,晚上睡觉时床上还盘着个蛇,大家都吓坏了。住宿都是扎营搭帐篷,走哪算哪,第二天再继续走。” 当年条件艰苦,却给杨士文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每年5月出去,10月、11月回来紧接着培训,年复一年。不少人得了胃病,但我们觉得很快乐很自豪,没有一个人喊苦,从事核工业是一项无比光荣的职业。”

  (作者系本报实习记者)

拓荒内陆低风速风电场
找铀人不怕苦
来之不易的“金刚线”
光伏扶贫“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