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我们有信心建好‘华龙一号’”

■赵紫原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23日   第 20 版)

  “30多年前,当我们引进国外技术建设核电时,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甚至连基本的钢材和水泥都需要进口。今天,我们建设‘华龙一号’,所有主要设备都在国内生产。这几年不断有国外同行问我,‘华龙一号’为何能按期推进?我说,因为我们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实现完全自主化建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按期建成‘华龙一号’。” 这是“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现场,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一席话。

  “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建设”,秉承这样的初心,邢继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中国进入世界核电第一阵营。

  1987年,23岁的邢继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的前身)。恰逢当时的核二院处于转型阶段,为谋生计四处找活,邢继跟着老专家在全国各地搞火电厂和啤酒厂工程设计。

  那时,核二院有八位老专家,曾参与过“两弹一艇”研制,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过硬。邢继就跟着他们,尽管没有直接从事核电工程设计,但学到了东西很多,令他受益匪浅。

  同样在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建,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外引进核电技术。1990年,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邢继,第一次参与到核电工程建设中。

  之后,在经历了秦山二期和岭澳二期核电站等我国自主设计核电站建设后,建造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的梦想,深深驻进了邢继心里。

  “真的不甘心!”邢继回忆,“从1997年开始,中核集团的科研人员就着手讨论中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方案的主要技术参数,并进行相关机型设计。”

  2009年,CP1000(“华龙一号”前身)被要求尽快上马,然而初期方案如何抉择引起激烈讨论,采用保守的办法保证工期,还是选择新方案,讨论时意见不一。

  一般粗略统计,核电涉及80个专业,设计中要充分假设各种可能性,然后针对不同假设事件采取措施,而且措施必须是多样化的,不会因为某个措施故障导致系统全部失效,正因核电站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而新方案意味着整个核岛的厂房布局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挑战巨大。

  僵持之际,邢继表示:“自主核电站应该在安全设计上有更高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能点燃我们团队创新的激情……”话音一落,会议室掌声响起,新方案就此敲定。

  邢继和研发团队这个大胆的设想,成为“华龙一号”自主创新的一大特色亮点。“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等技术方案,一点点搭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

  2011年,我国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CP1000完成研发,邢继任总设计师,等待开工前的最后一道审批。但这时,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CP1000工程停下了脚步。

  好事多磨。2014年8月,历经曲折,“华龙一号”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

  从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岐尾山上眺望海滩,全球瞩目的“华龙一号”首堆,正在加紧施工建设。2015年7月,“华龙一号”项目正式开工;今年4月28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标志着首堆项目顶住“高压”,顺利通过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

  “我们的设备很争气,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所有规定动作,可靠性经受住反反复复的检验。地震,包括大飞机的撞击情况下,都能够保证核电站的安全。”邢继引以为豪。

  (作者系本报实习记者)

“黄金人”的信念
“我们有信心建好‘华龙一号’”
高原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