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连云港市高公岛田湾,只是黄海之滨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如今,这里已成为拥有4台在运机组、2台扩建机组的大型核电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内两期工程累计发电量已超2000亿度,可供1亿多户中国家庭使用1年。
近日,记者跟随中核集团第五届“核你在一起”科普开放周体验团走进海山环拥的田湾核电站,一窥“中俄核能合作典范项目”的全貌。
多项“特色”保安全
田湾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已安全运行12年,二期工程3、4号机组于去年2018年顺利全面投产。
“截至目前,T111大修工期26.7天,再创VVER机组年度大修最优工期纪录;国内运行核电站十年换料大修最短工期纪录;能力因子持续提高,2号机组2017、2018年WANO综合指数连续两次在世界核电机组中并列排名第一。” 江苏核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核电”)党委副书记杨富堂表示。
如此优异的成绩,与田湾核电的“特色”特色密不可分。
杨富堂表示介绍:“田湾核电站在技术设计和安全措施方面均满足国际上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要求,是国内首个采用双层安全壳的核电站,能抵御地震、龙卷风和小型飞机的撞击。“同时,在国际上首次设置了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在严重事故下自动收集并冷却堆芯岩溶物。”
田湾核电站核安全处刘红元表示,核电站的每个能动系统均由4个安全独立和实体隔离的通道组成,只要1个通道可用,就能保障核电站的安全可靠。
值得一提的是,田湾核电厂区内有一蓄水池,刘红元介绍,这个名为“前池”的蓄水池也是田湾的特色之一。“涨潮时将海水收进来,装在前池里,一旦有意外情况或极端事故,作为备用的冷却水源,可保证使用一天。”
数字化“大脑”护航安全
跟随工作人员,记者来到田湾核电模拟控制室,密密麻麻的小按钮和信号灯,全由数字编码,布满了整整两面墙。另一面墙则满是装有文件夹的资料,中间的电脑屏幕全是显示着数字和随时间变化的各色曲线。
“核电站的数字化仪控系统相当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整个核电站的‘脑’。田湾核电站的仪控系统是我国首座全数字化分布仪控系统,此控制室与正在运行控制室并无二致,为1:1打造,属全国首例。”田湾核电站模拟机教员周亚军告诉记者。
周亚军表示,此模拟控制室可模拟真实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工况和事故状态,数据偏差不超过1%,主要为相关技术人员掌握核电站运行原理和事故处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为确保万无一失,若电脑系统失灵,控制系统各色按钮即可操作。比如,核电站的阀门需要同时按两个按钮才能开启,防止操纵员不小心开启开阀按钮。”
“在田湾核电站,培训期间如果发现操作偏差,我们会从培训制度、操作流程和心理状态对培训人员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找出原因,不断进行改进,做到比机器人更可靠。”周亚军说。
除了培训操纵员,对于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田湾核电站也有详细的培训系统。“项目部每年会完成核安全文化建设年度规划,根据各部门上一年反馈信息,有效分析新一年的需求,以此制定各部门核安全文化课程和教育活动。” 刘红元表示介绍。
环境安全可靠
一分钟,田湾核电4台商运机组可输送72866.6千瓦时的清洁电源;每年,田湾核电单台机组25吨核燃料可替代同等规模燃煤电厂260万吨煤炭。截至目前,田湾核电基地总装机量可达800万千瓦时,在运单台机组发电量约80亿千瓦时,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1.7万顷绿色森林,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38万吨。
同时,田湾核电站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了各种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环境介质检测。
田湾核电相关检测人员陈皞告诉记者:“多年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田湾核电站周围环境介质的放射性水平与运行前的放射性水平基本一致,中核集团官网‘环境监测’栏目也可查阅。”
在核电厂区内,上述检测人员手中的伽马辐射剂量率测量仪显示,辐射的数值始终在0-0.50.3μSv/h(计量单位,指每小时的有效剂量当量)间波动。
这个数值意味着什么?监测人员介绍,这个数值与花果山、海边的监测水平基本一致。“数据水平、监测结果同时这也是大气本底的范围,换言之,核电站厂区内的辐射值与自然水平相同。”
今年5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示的《2018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状况处于正常水平,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正常运行,数据捕获率达100%。核电站周围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环境样品中放射性监测结果均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