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节能减排各有妙招

——宜昌、黄石工业企业节能侧记

■本报实习记者 张金梦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28 版)

  如今,湖北的化工园区不断提高节能和绿化水平。

  老工业基地较多的湖北省,重工业既是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能耗大户。在推动能源转型、节能降耗的过程中,工业企业的节能、转型效果,直接影响地区节能降耗成果。在宜昌市和黄石市,不少龙头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让工业副产品做到充分利用;通过安装能源监测平台,实时看到每个环节的用能数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记者深入厂区一探究竟。

  

  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吃干榨净”

  从宜昌市西陵区出发,沿长江岸线一路南行,记者便踏进了宜昌市猇亭区,这里过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猇亭战场,如今是宜昌“龙头产业”——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主战场。作为宜昌化工企业主力军之一的兴发集团,其建设的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就在这里。

  园区内,没有难闻的气味,与印象中的传统化工厂区不大一样。记者从宜昌市发改委了解到,宜昌大多数化工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因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任务较为艰巨,一场化工企业的绿色转型之战正在这里打响。

  变废为宝是企业转型绿色的“秘籍”。“目前园区固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工业水重复率达到了90%以上。”兴发集团子公司泰盛公司总经理助理曹杰向记者介绍说,在工艺生产过程中,盐化工生产的副产品氯气,可用于生产草甘膦,草甘膦的副产物氯甲烷,又成为生产有机硅的重要原材料,有机硅生产的废弃物盐酸,又可循环用于生产草甘膦,如此封闭循环经的济模式,实现了“化工无废料”。

  “循环经济就是做到‘吃干榨净,充分利用’。”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环保部主任张鹏飞介绍,作为另一家以煤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企业,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的节能增效已达2亿元。“一方面,通过优化生产运行模式,合理调度生产资源,实现‘有效益’生产,另一方面我们还加强了工艺生产装置的节能改造和新技术应用,搬迁转型新项目采用了新型煤加压气化节能环保技术,将帮助公司降低总能耗18.39万吨标煤,减排废水1万吨。在生产控制方面,我们对生产过程推广全流程智能控制,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提升装置运行平稳率,减少物料和能源的损失,提高了工艺生产的效率。”张鹏飞说。

  能源监控实时盯紧数据

  以矿起家的黄石市,其环保压力与宜昌不相上下,如何提高企业的能源效率,降低企业的能耗呢?“在转型过程中,若把优势的产业完全丢掉,有点不太现实。” 黄石市发改委环资科科长赵静坦言,技改是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途径。近年来,黄石通过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赵静举例说,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和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的代表,走在了前面。新冶钢不仅建立了国家级的能量计量中心,还建设了余热余压利用项目。在监测平台上,可以实时看到每个生产环节能耗的具体指标,这样便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搭建能源管理平台也是宜昌许多化工企业迈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步。在新材料产业园能源管理平台的监控室,屏幕上整个园区的设备运行、能源消耗情况一清二楚。“能源管理平台对园区内水、电等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能够清晰地掌握每条线路上输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当电机发生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预警,以便及时维修和保养,大大降低了能耗。”曹杰说。

  “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能源管理平台已建设完成6年,在湖北省都是较早一批。”宜昌市发改委环境与资源科科长黄毅说。

  “能源管理平台最大的价值即数据的挖掘,目前能源管理系统已具备了生产监控、能源分析、预测、调度等多个功能,实现了生产各环节的有效调节,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张鹏飞说,今后,能源管理系统也会从大屏幕走向手机APP终端,能源管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企业节能积极性待大范围提升

  监控平台等项目建成后,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回报。然而,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投入成本动辄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呢?

  赵静告诉记者,在实际的技术改造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积极性很高,愿意去投入大量成本来提高能效;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压力等原因,投入技改的积极性不是太高。

  谈及部分企业愿意进行技术改造的原因,赵静分析称,一方面,国家对企业有一定的约束。根据规定,国家对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一个能耗指标的限额。首先要求企业的能耗最低不能超过国家限额,若企业想在同行业达到领先水平,就需要企业主动节能的意识。 “如果做到行业超前,不仅发改委会奖励,工信部也会有奖励。这样一来,企业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另一方面,与企业的节能意识有很大关系。对于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湖北劲牌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高耗能企业,虽然一次的投资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可是通过上技改项目,它们就把会能源消耗的比例降到最低。从长远来看,企业还是盈利的。

节能减排各有妙招
变废为宝 黄石开启“垃圾发电”模式
“车都”武汉 弄潮绿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