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8月26日 星期一

点亮乡村夜晚(新中国·能源)

■秦延安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8月26日   第 24 版)

  黄昏收起最后一丝光亮,消失在田野升腾起的暮霭中。就在人们感觉到天黑时,村子里沉睡一天的路灯纷纷睁开了眼睛。那一盏盏乳白色的灯,被细高的灯杆挑着,如同古时皇城里撑灯的侍从,整齐地站满路道。村里的路虽不像城市的街道那样宽敞,也没有车流穿梭,但路灯却亮得格外温暖。

  乡村的夜生活是单调的,天一擦黑,人们基本都赶回了家。机械化的耕种,减少了劳作量,大家和城里人一样,在电视机前享受着天伦之乐。

  路上少有行人,路灯显得孤单。偶尔一两个晚归的人,让那些“打盹”的灯光顿时精神起来。看着路灯一年到头亮着,九奶奶总会感叹:“这一晚上得用多少电呀!村子里照得明晃晃的,都没人出来做活,太可惜了……”每当此时,我们都会打趣道:“这浪费了个啥?您还不知道吧,现在不仅乡村和城里一样满是路灯,就连骊山、宝塔山,晚上都是满山灯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好看。”九奶奶听得有些目瞪口呆,过了半天才咂摸着嘴说:“给山上也点灯?给山神照路吗?”

  对于我们的解释,活了近一个世纪的九奶奶根本想不明白,但看着夜晚村子里灯火通明,她总是眉开眼笑:“有电真好,走哪都不怕黑。只可惜现在晚上不去田地看水,没有那么多活做了。”

  九奶奶的感慨不无道理。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电力稀缺,十里八乡经常统一停电,即使有些人家拉上了电灯,也成了摆设。到了晚上,整个村子一片漆黑,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煤油灯,孩子们写作业,妇女们洗锅刷碗,男人们喝茶聊天,都在煤油灯下进行。夏天的夜晚,从稻田里看水回来,看不见路,低一脚高一脚不时被坑坑洼洼的路面绊倒。秋收时,在院场里熬夜打豆子、剥玉米,有月亮就照着月光,没月亮只能凭手摸。

  一年之中,只有春节那几天,村子用电有保障,晚上可以看电视。可春节一过,晚上又开始停电,孩子们暗暗揣测:啥时候再过年呢。记得“83版”射雕英雄传播出时,遇到晚上停电,很多人就会赶三四里路,去山脚下的林业站看电视。

  那些没光亮的日子,九奶奶经常叹息:“什么时候用电能不发愁,只可惜我等不到那天了。”我们总宽慰她:“您好好活,一定会等到那一天的,好日子会来的。”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多年时间就解决了乡村缺电。有了电,就像河里有了水一样,一切都活泛起来,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饭锅、电脑等现代化的家电进入了乡村人家,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用电的乐趣和便利。如今的乡村夜晚,不仅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就连村道上也竖起了路灯,村与村之间的环山路上,更是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路灯。看着夜晚的乡村灯火如市,别说九奶奶想不到,就是人到中年的我,也有种做梦的感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国家发展的最好见证。

  天上千颗星,地下万盏灯。如今,充足的电,不仅为乡村照出了一条灯火辉煌的光明大道,更点亮了村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水文局)

老电影往事
设备“神医”诊疗记
点亮乡村夜晚(新中国·能源)
彭德怀回乡调查显风骨(红色记忆)
胡边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