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富力集团“跟风”造车“钱”途难料

■本报实习记者 黄珮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7月15日   第 17 版)

  核心阅读:

  造车门槛较高,如果合作双方都不具备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的硬实力,那么,合作的成功率其实很难“负负得正”

      

  继恒大、宝能之后,又一“地产大亨”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近日,华泰汽车宣布与房地产公司富力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富力集团将参股华泰汽车,携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方将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及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展开合作,并将轻量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整车开发制造的全流程。未来也将携手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企业。”华泰汽车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具体的合作细节双方高层还在洽谈中,确定后才能对外公布。”

  富力突然“跨界”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究竟为何?今年新能源汽车业绩平平的华泰汽车,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而被富力选中? 

  整体负债率超82%,富力为求转型做储备性投资

  据了解,富力集团成立于1994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而本次的“跨界”之举只是其近年投资新领域的诸多动作之一。

  “这次的合作可看作是富力在又一新领域的投资行为,目的是为其制造新的机会点,缓解目前其所面临的各项压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而记者在整理富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富力地产发布的财报时也发现,截至2019年3月底,富力地产流动负债总额为1762.73亿元,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455.88亿元,负债总额高达3218.61亿元。而富力地产资产总额是3922.79亿元,这意味着富力整体的负债率已达82.04%,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对此,崔东树分析,这是由于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房地产市场趋向饱和、地产行业逐渐进入低迷期而造成的。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地产商必须培育新的增长点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当前的房地产商早就难以维系此前的高盈利状态,急需转型,于是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崔东树指出,富力集团在盈利困难的情况下选择“砸钱”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看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外,还可以理解为处于“迷茫期的房地产企业在做储备性投资”。

  去年净亏16亿元,华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已停产

  富力为求转型寻求合作伙伴可以理解,然而,其选择的合作对象——华泰汽车近期交出的成绩却让我们不禁怀疑:华泰真的会是一个合格队友吗?

  资料显示,成立于2000年的华泰汽车,虽然拥有完整的传统及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产品线及汽车金融服务,但近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传统汽车销量下滑、大幅亏损及欠薪停产等负面消息早已显示其本身的发展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对于被富力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截至目前,其产品虽然销量过万,但却都是去年的库存,今年产量为零,甚至连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也已经停止运行。而华泰汽车的财报也显示,2018年华泰汽车虽然实现营收181.8亿元,同比增长1.8%;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为-16亿元,下滑243.24%。

  那么,富力集团为何又会选择这样一家业绩堪忧的企业呢?

  “富力之所以选择参股华泰汽车,主要是看中了华泰汽车拥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崔东树表示,富力集团需要华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华泰也需要富力的资金支持来持续发展,两者的合作是各取所需。

  而华泰汽车在其官方微博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与富力集团合作,华泰汽车将获得更雄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获得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综上所述,双方的合作似乎可称互利共赢,但仍然有业内人士对此举并不看好:“由于产量骤减,目前华泰汽车的销售渠道已所剩无几。在此情况下,纵使富力的资金到位,华泰汽车未来也将面临重新拓宽销售渠道等诸多难题;而富力要想凭借华泰‘翻身’,恐怕也还道阻且长。”

  房企投资新能源

  汽车案例渐增

  “纵使目前新能源车企普遍‘不给力’,仍然还是有不少房地产企业不断加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来。”崔东树指出,资本总是“一窝蜂”地涌向新兴事物,却在发展过程中“眼高手低,难以踏实前进”。

  记者了解到,除众所周知的恒大集团与富力集团外,2017年至今,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房地产企业还有碧桂园、万达、华夏幸福、宝能等,投资金额从数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似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分看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无论是恒大超2000亿元的投资,还是宝能过千亿元的投资,目前均无实质性成果,这很难让人不去质疑房地产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意义究竟何在。

  “恒大、宝能都去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他的房地产企业也跟着做,完全只是在‘跟风’。但实际上大家都只是会‘砸钱’,对于砸完钱之后应该怎么造车、需要什么技术,其实这些房地产企业都不了解。”崔东树坦言,造车有一定的门槛,如果合作双方都不具备造新能源汽车的硬实力,那么,合作的成功率其实很难实现“负负得正”。

富力集团“跟风”造车“钱”途难料
2018年拉美电动汽车销量激增90%(关注)
清陶新能源10Gwh固态锂电池项目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