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让矿工兄弟睡个安稳觉(评论)

■贾科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6月03日   第 01 版)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提起煤矿工人,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煤黑子”的形象。他们脸上抹满黑煤粉、全身衣服沾满黑煤渣,安全帽上顶着一个落满黑色粉末的矿灯,忙碌在黑漆漆的地下,工作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让他们时刻身处险境。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千万计的煤矿工人艰苦奋斗,用辛勤的劳动为祖国贡献了数百亿吨的煤炭产量,保障了我国80%以上的能源供应,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能源动力支撑。

  “你们自己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却照亮了他人。有人说你们是煤黑子,我说你们是煤亮子。煤炭工人不仅是山西的脊梁,也是国家的脊梁。”

  煤矿工人好样的,值得人们点赞。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我国煤炭产能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机械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的优质煤矿投产。煤炭行业正在告别“傻大黑粗”的形象,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理念、制度,也随之出现转变。“三班制”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取消夜班”已成为广大一线煤矿工人的共同呼声,且已在主管部门的政策中开始体现。

  “三班制”的形成、延续有明显的历史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群情振奋,百废待兴,但能源供不应求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瓶颈”。在“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方百计”的煤炭开发方针下,“三班制”应运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煤炭产量提升所主要依赖的作业模式。全国上下卯足了劲儿加大力度生产、“一天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这一直是我国煤矿工人真实的工作生活写照。

  不过“三班制”并非煤炭生产规律使然,它只是煤炭供需紧张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应急之策”,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约束下,“用时间换产量”的“权宜之计”。事实上,前几年煤炭产能出现严重过剩时,能源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276工作日”的调控措施,即要求煤矿一年只生产276天,从而直接削减煤炭产能和产量。而“276工作日”就是按照“一年365天扣除11天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52个周日”的原则确定的。这与率先实行“取消夜班+周日休息”的山东枣庄矿业集团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换言之,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供需形势趋于宽松,煤炭生产时间逐渐缩短是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也是大势所趋。

  考虑到夜班对于煤矿工人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的严重影响,整体来看,取消夜班的必要性、迫切性在当前形势下越发凸显。可喜的是,多地煤矿企业正在探索、尝试取消夜班,并已取得良好效果。随着经验不断总结、积累,相信更多取消夜班的呼声会变为行动,惠及更多的煤矿工人。

  但同时也应理性看待取消夜班的操作性问题,不宜“一刀切”在全国强制推行。事实上,各地各矿的情况千差万别,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管理水平、地理位置、薪资待遇等条件各异。“夜班”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企业对市场供需形势的“合理反应”。换言之,不能“揠苗助长”,一味注重追求速度、数量的大面积铺开,结果很可能“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还应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自行决定取消与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健康、安全地工作是一线煤矿工人的合理诉求。这就需要煤炭主管部门和企业,从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技术设备水平、营造人性化工作环境、完善福利待遇体系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取消夜班,让矿工兄弟们能踏实地睡个安稳觉,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开始。

煤矿工人急盼取消夜班
大气甲烷浓度创历史新高
运费下调有限利好煤炭铁运
“新中国·能源”征文启事
让矿工兄弟睡个安稳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