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郝芳:

推动能源转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士把脉能源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3月18日   第 01 版)

  编者按

  人才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对能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化石能源为主体、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的转型发展时代,以什么节奏、何种方式培养适应行业变迁的人才,是关系能源转型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就能源转型节奏、能源人才培养计划等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

  

  中国能源报:“能源转型”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与热词之一,您对此如何理解?

  郝芳:我认为可从两个层面出发,来理解和把握能源转型的内涵。

  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这是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可信赖的能源。在相对富煤及“贫油、少气”的背景下,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依然很大,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二者目前已分别超过70%、40%。显然,油气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

  因此,我们还需“两条腿走路”。既要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增加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教学等投入,也要保障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比如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注重煤炭清洁化利用等。  

  中国能源报:在此趋势下,传统油气行业何时会被替代?

  郝芳:美国《科学》杂志在创刊125周年之际,曾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这些也是人们要力争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排在第24位的就是“何时、何种能源能够替代石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是我们要继续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具体到我国,尽管不同机构计算的油气资源量数据有所差别,但行业整体面临着两个现状,一是油气资源劣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向着更复杂、成本更高的领域拓展,即深层、深水及非常规等资源开发。对此,只有创新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确保我国油气安全奠定基础。

  中国能源报:结合油气行业现状,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

  郝芳:我所理解的“创新”,包括技术的两个层面内容。

  第一是加强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实现油气资源的更有效预测。无论面对何种资源,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研究其分布,对下一步勘探开发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二要加强变革性技术研发。正是出于我国油气资源的地质条件复杂、资源劣质化等趋势,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关键技术研发。通过理论与技术共同进步,在未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降低勘探开发成本。

  也正因此,我们的培养体系也需具备前瞻性布局,把人才培养、国家需求和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做好与之相适应的学科设置,尤其要强化“三个融合”。

  一是学科融合,面对突飞猛进的新技术冲击,要获得重大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靠单兵种、单学科力量很难做到。同理,若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也很难培养出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二是科教融合。高校要与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等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同步升级,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三是校企融合。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通过企业这座桥梁,才能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合作过程中,高校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并助力解决问题,企业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此推动下,我们培养的人才可具备更强实战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把论文和专利放在“抽屉”里。

  中国能源报:在深耕油气行业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培养能源转型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郝芳: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的确让石油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和学习方式,新技术强烈冲击着传统学科和传统行业,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建设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的要求等,均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目前,我们正在强化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拓展和升级。为适应能源转型要求,将进一步拓展专业布局、升级基础和通用学科,现已在新材料、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互联网等学科领域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要适应这种转型,就要提高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培养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学校融合和学科交叉的问题。

破除行业壁垒 让煤油气电“聚指成拳”(院士把脉能源高质量发展)
聚焦煤炭如何实现高效清洁利用
美国志在夺取全球石油市场主控权
推动能源转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士把脉能源高质量发展)
院士把脉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