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3月11日 星期一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段旭如:

核科普专业队伍亟待补位(两会声音)

■本报记者 姚金楠 别凡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3月11日   第 11 版)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核聚变研究处于什么水平?

  段旭如:过去,我国核聚变研究和国际水平差距较大。2007年,我国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承担了其中约9%的部件研发与制造,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有些方面已达到领先水平。如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成功研制的超热负荷第一壁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与国内企业共同研制了ITER首个全尺寸包层屏蔽模块原型件,在聚变堆核心工程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我国在采购包任务的执行进度与完成情况,在 ITER计划七方中处于前列,为推进ITER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能源报: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国际参与程度很大。

  段旭如:是的,必须要加深国际合作。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也是第一个可以称为堆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设施,需要各参与方同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当然,该装置建成还有一段时间,按计划建成时间是2025年。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可以按照该时间表建成吗?何时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段旭如:ITER建设最近几年变化很大。现在ITER项目的总干事是法国前原委会的主席,推动项目整体进展在加快,每隔几个月装置现场都有明显进展,按这个情况推进,很有希望在2025年按计划建成。ITER建成后将逐步开展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等实验研究,下一步建示范堆、商用堆。本世纪中叶用上聚变能是各国共同的梦想和期望。

  中国能源报:您今年的提案之一是核领域的科普问题。

  段旭如:是的。国家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出台了《科普法》,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但目前从核领域看,公众对核的认知尚不够,科普工作及公众沟通需加大力度。

  科普要做好,科研人员是主力军,但目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队伍。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可能做得很深,但要把相关知识讲透,让公众理解,还需要提升。另外,科普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要用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坚持去做。

  中国能源报:如您所说,除了国家的重视,科普还需要的具体措施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段旭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企业和科研单位要重视加强科普队伍建设,组织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目前专门做科普的人员很少,而且研究机构的科普小组年轻人居多,流动性较大。

  企业和科研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科普队伍,根据单位大小,至少有一个专职人员,而且要考虑以什么方式讲得更通俗易懂。另外,要建设专业团队,必须有资源支持。美国和日本等国在科普工作上有专门科普资助机制,如在国家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中对科普工作有稳定和持续的支持。中核集团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有核工业科技馆,这是对科普工作的一大支持。

核能低温供热项目正在选址(两会声音)
“华龙一号”会发展出很多系列(两会声音)
建议加快核电 建设进度安排(两会声音)
建议研发地球热能探测卫星(两会声音)
核科普专业队伍亟待补位(两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