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3月11日 星期一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面对面)

——访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

■本报记者 别凡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3月11日   第 03 版)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企业,其在中国投资建厂,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有竞争挑战,也有合作机遇。在我看来,中外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将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报: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形势如何?和国际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哪些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应有哪些实招?

  刘利华: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7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增长59.9%和61.7%,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已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扶持力度,全球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保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在我看来,在技术水平、配套环境、政策体系等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充电桩布局,研究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基础上,给予更多使用环节的优惠措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积分办法》),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长效机制,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等使用环节过渡。四是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新能源汽车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专门安全检查制度、消防救援体系、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等,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水平。

  中国能源报:有分析称,新能源车企的生产资质门槛依然过高,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双积分制的推出是否是为了弥补这一不利影响? 

  刘利华:《积分办法》于2017年9月27日发布,并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我了解到,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在结合自身情况,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布局,努力提高汽车节能水平。目前,2018年的积分交易已经结束,企业都反映通过交易促进了互相交流与合作。

  中国能源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行业是否还会保持快速发展?支撑行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刘利华: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0万辆,同比增长达60%,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这么快的增长,是在财政补贴逐年退坡的基础上完成的。

  据我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均取得长足进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促进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稳步实施。《积分办法》顺利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逐步优化,乘用车销售占比进一步提高,个人消费市场快速兴起。这些都有力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市场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刘利华: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能规模和出货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日益合理。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实际装车量达56.9GWh,同比增长56.3%。从产品结构看,高性能、高质量的高端电池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产能不足,低端电池产品的产能过剩。从投资情况看逐渐回归理性,据统计,2018年规划或在建动力电池项目同比下降30%以上,新增产能以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的产能扩建基本停滞;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较2016年下降了一半,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比超过60%,前几大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不少产品获得国外整车企业的规模订单。

  面向未来,还应继续将产品质量安全摆在首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加快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整体竞争力,满足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需求。

  中国能源报:2019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对国内自主新能源车企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利华:近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配套环境日益完善,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影响和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企业,其在中国投资建厂,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有竞争挑战,也有合作机遇。在我看来,中外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将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安全欠账就是明天的事故隐患(面对面)
积极推动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建言献策)
打破各能源种类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建言献策)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