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成英国曼大GEIC首家中国一级企业会员

东旭光电加码布局石墨烯

本报记者 何英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2月11日   第 09 版)

  在石墨烯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东旭光电再进一步。1月24日,东旭光电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GEIC)在京签署正式会员协议。

  强强联合共同发力

  双方约定,东旭光电将成为首家入选GEIC一级企业会员的中国企业。成为一级企业会员后,除了在曼大GEIC中设立东旭光电石墨烯产品工程化实验室外,东旭光电还将进入GEIC技术咨询委员会,参与管理GEIC所有石墨烯工程化开发活动信息并有机会获得英国政府提供的相关奖励政策,且与其他委员一起对GEIC的发展方向和重大投资事项进行决策。 

  此前的2018年11月,双方已在曼大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东旭光电也成为继华为和中航发北京航材院之后第三个与曼大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中国高科技企业。

  曼彻斯特石墨烯战略首席执行官James Baker表示,东旭光电的石墨烯产业战略和技术布局都是围绕石墨烯的产业应用而展开的,这与GEIC当初创建石墨烯产业化加速器的初衷和充分与市场结合的发展需求非常契合。双方将共同努力,加速推进石墨烯技术与产品应用的商业化,将石墨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东旭光电董事长王立鹏指出,“GEIC是全球专注于石墨烯工程化的顶级研究机构,而东旭光电是中国石墨烯产业的龙头,双方强强联合将有助于推进石墨烯新材料的产品化和产业化落地,解决目前石墨烯行业发展的‘痛点’,也为东旭光电石墨烯事业打开一扇面向全球市场的窗口。”

  据悉,未来东旭光电将与GEIC在石墨烯产业化应用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一方面,双方将在东旭光电现有石墨烯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EIC中的顶级设备资源以及智力环境进行产品性能持续优化,双方将在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品化、石墨烯涂料和油墨性能提升以及石墨烯复合材料等领域展开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协同东旭光电主业,双方将在具有技术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的新领域进行探索和产品孵化,共同推出真正基于石墨烯本身优异性能的 “杀手锏”级应用。

  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基于优异的光学、电学、热学和力学特性,目前石墨烯主要应用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储能等领域,随着石墨烯原材料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未来石墨烯在柔性显示、超级电容、新能源汽车、触摸屏、结构材料、传感器和高性能芯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配合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石墨烯正在从概念导入期逐步向应用推广期转变,行业或将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同时也会伴随市场对石墨烯行业的深度思考。其中,包括对全球石墨烯原材料供应质量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各类石墨烯应用技术的重新认知。

  “石墨烯有着广泛的市场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能源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可回收性和重复利用等全球性问题,且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会有不同的产品类型和特性。”James Baker告诉记者。

  “中国在石墨烯产业化方面走得很快,但也存在产品化不足,工程化环节缺失等发展问题。”曼大中国校友会副会长兼香港创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江海旋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英国GEIC的优势则正好填补了以上空缺。东旭光电与曼大的合作正好是“开发+产业”,从而实现了1+1>2,也推进了中英两国石墨烯合作的进程。

  东旭光电是国内最早进入石墨烯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领军企业,构建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节能照明、石墨烯热管理及石墨烯防腐涂料四大序列产品,并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外石墨烯应用的空白。2018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石墨烯产业化应用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911.09%。

  “东旭光电的愿景是成为石墨烯应用领域价值领先者,目前对石墨烯产业发展已制定了3年战略规划,分为产品布局、夯实规模、价值领先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围绕‘4+X’产品布局展开广泛的‘三多’合作——多与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多与专业研发机构合作,多与产业链强相关企业合作。”东旭光电副总裁、石墨烯事业部总裁冯蔚东告诉记者,“4指的是电池、照明、热管理和涂料四大产品,X指开发石墨烯‘杀手锏’级的应用。” 

  曼大是世界石墨烯材料的诞生地,代表了全球石墨烯的前沿、创新和发展。2010年曼大两位物理系教授因为成功分离出石墨烯并进行了有效测试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投资6000万英镑坐落于曼大校园的GEIC,担负着英国国家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的职能,是石墨烯材料应用中试基地。GEIC着重于工程化研发,旨在将石墨烯材料成功应用在实际商业中。

东旭光电加码布局石墨烯
资讯
氢燃料汽车将实施“十城千辆”推广计划(关注)
华润润风风电场I标段II标段机组安装完成(图片新闻)
金冠电力:农村光伏,不止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