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热价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评论)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2月11日   第 02 版)

  每到采暖季,供热总会“准时”升级为舆论热点。其中,一个年年存争议、年年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便是热价。

  热价涉及煤、电、气等能源供需平衡,也事关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的盈亏甚至是存亡。同时,作为调节各方利益的指挥棒,热价的波动更是牵动着北方数亿居民的民生。有统计显示,热费在北方不少家庭已成为排名第一的公用事业支出。所以,这是整个北方地区乃至半个中国的“大事”。

  然而,热价却长期处于争论不休、质疑不断的“漩涡”——供热企业大呼成本倒挂、亏损连连,但热价上涨则会直接增加居民生活开支。主管部门对此也是备感为难——上调价格则居民负担加重,不上调热价则企业持续亏损,政府只能给予企业补贴,进而增加财政负担。梳理了十多年的供热价格,如今仍是一笔“糊涂账”。

  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清楚?

  表面来看,在国家早有“联动”政策要求的情况下,煤价、热价之所以常年脱节是因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方案不够细化、各地未能真正实践。这突出表现在热价的“民生”特性。煤价上涨虽然增加了供热成本,但地方政府考虑到用户承受能力,往往很难让热价上涨到位,供热企业成本进而难以向下游疏导。

  进一步讲,除煤价由市场决定外,供热成本究竟涨了多少、政府到底向热企发放多少补贴、按照面积还是热量向居民收费等有关“钱”的问题,无一不存在大量疑问。究其根本,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缺乏一套链接上下游各环节的热价体系。

  国家虽已先后出台《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但因不同地区的供热状况千差万别,实际定价只能由地方主管部门自由量裁。在国家框架性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制度不同、标准不一,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明确的地方性规范,五花八门的定价难平各方利益。例如,因缺乏统一参考,有的电厂和热企就为出厂热价争论不断;还有地区尚无补贴标准,补多补少由政府、企业商量着来,矛盾常现。在此情况下,一套科学透明而具备法律效应的定价机制十分必要。

  政策不明背后,则隐藏着多头管理这一“源头”问题。因供热涵盖水、电、气、煤、住房等一系列链条,管理也涉及发改、住建、能源等不同部门。而大多数地区的热价,最终又归口物价局等定价相关部门。除各环节自身定价脱节,“多头管理”往往引发“多头不管”的结果,各方权责不明、分工不清,无形中也导致供热定价、调价环节混乱。尽早确定一个明确的牵头部门,同样必要。

  此外,成本不清也导致定价难寻依据。“热”是一种特殊商品,短期内离不开政府指导定价,但在定价过程中,也需要以准确、可靠的成本作为参照。定价有据可循,在保障民生前提下,企业赚多少、亏多少及政府补多少才可测算。遗憾的是,多地虽已发布成本监审制度,监管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长期存在,主管部门难有渠道掌握真实成本,很多时候只能听任企业叫亏。尤其在一些重大成本发生明显变化时,调价缺乏令人信服的明确依据,“成本倒逼定价”成为供热软肋。

  面对种种不畅,如何让热价更加科学、合理已成多方期待。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热价立法、市场化定价等相关探索也在涌现。但最终无轮选择何种方式,只有各环节均做到真实、透明,定价才能真正合理、可行。

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凸显
进一步扩大电力辅助服务参与主体范围(关注)
江苏连云港:48套风电设备出口澳大利亚(图片新闻)
居民采暖定价乱象多
热价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