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妍报道: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作为三年蓝天保卫战的首战之年,2018年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除臭氧浓度有所回升外,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实现稳步下降。但从个体情况看,全国仍有262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未达标,占比超过7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下称三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进展背后,离不开产业、能源及交通结构的持续优化。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8.1亿千瓦煤电机组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占总装机容量的80%;累计完成节能改造6.5亿千瓦,提前完成2020年改造目标。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国还核发火电、石化等18个行业、近4万张排污许可证。
通过在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首次低于60%,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量明显提升。全国依法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小锅炉3万余台;重点区域加快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积极推行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区新增清洁取暖面积15亿平方米,完成气、电代煤等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清洁取暖率达到46%;中央财政支持的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至35个,覆盖“2+26”所有城市及汾渭平原部分城市。
而随着《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实施,“公转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全国铁路完成货运40.22亿吨,同比增长9.1%,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和集装箱运量增加12%以上。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00万辆,建成充电桩近70万个,淘汰老旧机动车200多万辆。今年起还将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及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刘炳江指出,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能源、运输及用地结构等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三大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仍是全国均值的3-5倍,“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以2018年首次纳入治理重点的汾渭平原为例,刘炳江介绍,因其PM2.5浓度持续不降反升,治理滞后5-6年,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更集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近90%,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偏重,大多数重化工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且多数企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治理有待提高。这里还是陕、蒙、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以公路运输为主,各城市重型车排放监管薄弱,部分城市油品质量亟待提高。”刘炳江表示,通过2018年一系列治理,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比2015年下降4.9%,扭转了自2016年以来持续不降反升的局面。“下一步,我部将针对汾渭平原在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指导,持续发力。”
进一步纵观总体情况,刘炳江认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目前仍在结构调整。“2013-2017年实施《大气十条》以来,采取了大量措施,好干的活儿干了不少,剩下都是难啃的骨头,但也不是说彻底干完了。下一步要按照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清洁取暖、运输结构调整等硬骨头一个一个啃。”
为稳步推进三大结构调整,生态环境部将在2019年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加快制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推动重点行业提标升级改造;编制实施工业炉窑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和重点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同时,继续推进燃煤机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稳步开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力度。全面贯彻实施柴油货车治理行动计划,大幅提升铁路、水路货运比例,全面加强柴油车环保达标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