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挪威,法国,德国,美国加州……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议案、国家计划或官员口头表态等方式宣布了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关于中国何时“禁燃”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120万辆,同比增长约62%,但仍只占整个汽车行业销售总量的5%以下。一边是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一边是体量巨大的燃油车,中国的“禁燃”时间表何时到来?
多因素驱动“禁燃”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据了解,2018年中国交通用油占石油消费的54%,汽车电动化、燃油车退出无疑成为控制石油消费总量、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
“发展电动汽车将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对我国油控达峰与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EV100) 理事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近日在“2019 第一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上表示,预测到2025年前后,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将超过燃油车,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将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驱动电动汽车发展和电力结构转型。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创始人及执行主任安锋分析,四大因素驱动着传统燃油汽车退出市场。第一驱动力是从居民健康角度出发,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第二驱动力是减少石油消耗、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的要求;第三驱动力是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中国愈加严格的油耗政策;第四驱动力是汽车产业转型需求。“汽车电动化是减少道路石油消耗的最主要手段,各国针对汽车油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在逐年加严,中国的油耗政策也愈加严格。”安锋表示。
2019年1月10日起实施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也显示,国家将不再批准新建独立的燃油车企业。更为严格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简称“国六”排放标准)也即将实施。
在“禁燃”时间表上,企业和地方走在了前面。北汽集团去年宣布在北京地区全面停止燃油车生产,到2020年在北京地区停售燃油车,2025年在全国市场停售燃油车。吉利集团则宣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90%。在地方上,海南省成为首个宣布到2030年禁止销售燃油车的省份。一些城市实施了针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限购政策,江苏、西安等省市正在研究制定汽车总量控制方案。
燃油车退出不可“一刀切”
安锋表示,中国汽车结构及应用场景复杂,汽车保有量仍处于增长阶段,且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是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的结果,受成本与技术影响较大,因此在燃油车禁售与退出时间表上不能过分激进,可采取分地区、分车辆类型进行分阶段梯次退出。
“在分地区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汽车饱和情况、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等数据,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等级。重点区域、省会城市可率先进行汽车保有量控制与传统燃油车禁售,进一步过渡到经济发达、汽车产业成熟、污染严重的区域,最后过渡到经济欠发达及汽车产业落后的区域。”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油控研究项目核心组成员杨富强建议。
杨富强表示,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车类特点,制定不同优先级别的传统汽车退出路线。政府公用车采购应遵循绿色低碳示范作用,优先采购电动汽车。在车型方面,公共营运车辆可先行退出,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物流专用车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及成本较低的车型次之,如私家车;中重型经济运营运行车辆待技术成熟且成本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再大力施行。
在具体时间表上,安锋预测,2020-2023年左右,传统燃油出租车、网约车会面临替换和限制,2025-2030年间将在全市场退出。商用燃油车方面,公交、环卫、轻型物流车预计2020年开始,2030年基本退出;中大型城市及功能性城市预计2020-2035年开始引导传统燃油车退出,到2040年扩展到全国范围。
替代燃料是有效途径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近日发布的《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执行报告(初稿)(下称《报告》)提出,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替代燃料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控制实施路线之一。
《报告》指出,在交通燃料替代方面,中国在公交、出租车、重卡等领域发展天然气具有较大空间。根据世界天然气汽车协会统计,到2018年底,中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已达608万辆,其中LNG重卡和大客车占车用天然气消费量的50%左右。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主任工程师王利宁认为,乙醇等生物质燃料汽车也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途径之一。据了解,目前辽宁、吉林、天津等多个地区已推广乙醇汽油,《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乙醇汽油全覆盖。
在生物柴油方面,《报告》认为,通过建立健全生物柴油产品标准体系,对生物柴油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开展市场推广示范,在交通领域替代柴油消费也有一定空间。到2020年中国生物液体燃料利用规模有望达到600万吨以上。
在政策方面,《报告》建议建设天然气车船加气设施,理顺天然气价格,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制定生物燃料研发推广支持政策。在不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和合理处置陈化粮的前提下,针对生物燃料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支持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财政奖励和贴息政策,减轻生产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