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戍从汉腊已千年

■赵柒斤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1月14日   第 24 版)

  又到腊八,想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词作者、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腊八日》:“御沟回合咽冰泉,宫树霏微变冷烟。丑应商春才八日,戍从汉腊已千年。”

  杨慎缘何追溯汉代腊祀行事?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祀百神之祭,在一年将终的冬藏季节,人们叩谢上天赐福和保佑,准备丰盛的祭品,肃穆诚敬告天地各方神灵。东汉法学家、史学家应劭《风俗通》引用《礼传》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祭为“嘉平”、殷商称“清祀”、周朝称“大蜡”,汉代才改为“腊”。《说文》曰:“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即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便是腊日。也就是说,杨慎“惦记”的汉代“腊八”,当时还称为“腊日”。

  “腊八”这个词,直到魏晋南北朝才诞生。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魏晋著名地图学家裴秀《大腊》诗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祥风叶顺,降祉自天。”叙述了当时盛大的腊祀景象,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乐于通过盛大隆重的腊祀畅通天人、物我之间的联系。北齐文学家魏收的“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借此慰中情”,不仅反映了腊祀的节俗,也表达了对天地神明的敬意。

  魏晋南北朝虽诞生了“腊八”这个词,并且王室尊奉的佛教僧侣为纪念释迦牟尼腊月八日得正果,也于腊八当天举行浴佛法会和施粥。然而,从魏晋到唐代,无论正史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腊”诗,均不见“腊八”和“喝粥”踪影。

  《唐会要·卷二十八》曰:“贞元十一年十二月腊日,畋于苑中,止其多杀,行三驱之礼,军士无不知感,毕事幸神策军左厢劳飨军士而还。”此外,从陶渊明的“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杜甫的“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刘禹锡的“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到岑参的“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卢纶的“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贾岛的“砚冰催腊日,山雀到贫居”,描写腊日出猎和岁时记年景居多。由此可见,即便到了社会开放的唐朝,“腊八”当天仍以“祭祀”“狩猎”为主打节目,不仅难见“粥”影,连“腊八”这个词也忽略不计。

  到了宋代,“腊八”才与“腊日”混用,“腊八粥”也正式进“史”入“诗词”。最早记录“腊八粥”的文献《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言:“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

  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自然也不免俗:“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陆游喝了“腊八粥”心情渐好:“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南宋初的山东诗人王洋更是直接用“腊八”和“喝粥”填词:“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元明清不以诗胜,但仍有“腊八”节俗在诗文中流传,元代诗人虞集有“僧粥晓分惊腊日,猎围晨出忆残年”的诗句。清道光皇帝也写了一首咏腊八习俗的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由此可见,发现“腊八粥”逐渐取代“祭祀”后,杨慎追溯汉代腊祀行事,并非想复古封建迷信,而是提醒世人,不要让古老的腊八习俗在传承中断裂。

  (作者供职于安徽省池州市交通局)

戍从汉腊已千年
母亲的腊八粥
饱腹粥米香
腊八与年味
蓝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