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代工造车”首获工信部认可

■本报实习记者 赵滢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24日   第 10 版)

  “交付”能力不足一直是造车新势力企业的“痛点”,因为没有生产资质,多数品牌选择了代工生产路线。但长久以来,此种做法在政策层面并未得到认可,可以说选择代工的企业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12月6日,工信部在官网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二十八条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这意味着,工信部首次明确,允许汽车“代工”生产。

  资质难题下的生产对策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是新势力获得资质的两项审核标准,严格控制了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拿到造车资质,对新势力企业来说难度极大。

  为了确保产品能够落地,一些未能取得资质的造车新势力选择与传统车企代工合作。例如,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奇点汽车与北汽新能源等。

  有分析认为,选择代工模式造车的车企能比自建工厂的车企至少提前两年推出量产车型并实现上市销售,这对于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吸引融资都是巨大的优势。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告诉记者:“从造车新势力企业、委托代工方来讲,代工的明显优势是可以轻装上阵,利用现有汽车制造厂的造车能力和丰富资源。对传统汽车企业来说,代工好处是比较多的。一是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另外和新创企业不断接触,也有助于其产品服务升级。”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据了解,大部分新造车企业缺少产业链的积累,导致在实际代工造车过程中困难重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新造车企业没有强势的品牌和足够的生产经验,显然无法把控整车厂为其代工生产汽车的整个流程。”

  “汽车产品的开发需要系统的考虑,如果把制造全部交给代工厂,怎么把控制造链条是个挑战。”纪雪洪说。

  《办法》开创造车新局面

  代工生产、授权制造这样的新生产方式,给管理和制度带来了挑战,迫切需要规范打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生产方式的企业及产品准入通道。

  业内人士表示,对寻找“准入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说,《办法》的出台无疑是一大利好。纪雪洪认为,“造车新势力的优势在于理念、创新设计,以及用户运营和品牌营销。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方面能够拥抱创新,没有包袱、没有阻力。新势力企业大脑非常发达,但根基不牢,如果能‘强健筋骨’,就能够发展得更加健全。《办法》的出台,有助于汽车行业产生更多创新型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资源整合,能够产生一些世界级的汽车企业,长远看是非常好的政策推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新势力造车企业产品设计创新和技术突破较快,但生产制造能力相对偏弱,导致新产品设计到投放的速度慢。而目前部分传统车企竞争力弱且产能过剩,《办法》让各方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同时对传统车企的转型升级给予很好的线路机会,是很好的事情。”

  据行业专家介绍,工信部此次明确代工生产的合法地位,势必将影响一些企业的决策。随着 《办法》的正式施行,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造车势力与传统车企寻求合作。

  “整体来说,《办法》会给这些创新的力量更多生存空间,也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变革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纪雪洪说,“在这种协作氛围下,不同企业会重新规划和定位。传统企业可能会把代工业务拓展为重要业务内容。创新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自身差异化定位,在产业链上更注重设计、开发和服务。”

轻量化技术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
“代工造车”首获工信部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