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培育孩子,用力更要用心(杂谈)

■王计平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17日   第 24 版)

  同事儿子高二了,到了求学的关键时期。同龄孩子的家长们想出一招,让几个要好的孩子一起上晚自习,每天安排一位家长陪同,然后在微信群里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减少了独自学习的枯燥和孤独,可以随时讨论问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对家长而言,可以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在观察比较中了解自己的孩子,节约了大量单独陪伴的时间;其次,家长之间的沟通会相互启发,探索帮助孩子的方法;每位家长隔几天去面对一群孩子,会有更多善意,少些脾气。

  女儿上高二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许多情景仍在眼前。

  那时,女儿放学回家大约是晚上7点,进门丢下书包就吃饭。吃饭时间既是一家三口聊天的机会,也让她借机释放压力。饭后,照例进入作业时间,女儿常常在九点半左右就犯困,正常情况下,瞌睡了就睡,留下的作业次日早起再做。早晨安排的多数是背诵类作业,我会和她一起背。女儿天资聪明,自我管理能力强,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两年后取得了成果,她以高分顺利考入北大。

  家长的行为若能让孩子感到“舒服”,是再好不过的。所谓的“舒服”,就是被点燃和激励,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不会自觉自愿接受简单的要求和监督,当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既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撑而减少恐惧感,也会产生激励效应。  

  一个小家庭里,能陪孩子学习的无非父母,这确实存在弊端。但若能联合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之前所说的好处就都显现出来了。

  同事第一次陪孩子们上晚自习,可谓小心翼翼。矛盾在于她既想看到孩子们在做什么,又怕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看到一个孩子趴在桌上睡着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让孩子睡15分钟。时间一到,再轻抚孩子,等他清醒了,又轻轻离开。这些细节体现出一位母亲的爱和智慧。

  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曾总结出父母培养子女的几个层次,结合我自身的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层次是愿意花钱。在我的老家,乡亲们常说:“孩子念书,能念到哪就供到哪”。意思是为孩子上学花钱,是家里第一位的事;第二层次是愿意花时间。早晚接送,周末陪上课外班,能和孩子共同学习、完成作业,在城市已十分普遍;第三层次是愿意花精力,需要给孩子一些理念,培养良好的习惯,尤其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以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第四个层次是愿意花心思,即保持理性的和系统的状态,建立善于思考的理性教育和智慧教育,搭建平等沟通和信任的桥梁,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与孩子达成共识。

  追溯到近代,梁启超先生称得上是教育子女的典范。五子四女共9个孩子,在9个不同领域个个成才,名气最大的当属梁思成、梁思永兄弟。梁启超先生培养子女成才的秘诀是:创造条件、给予理念、提供关怀。在给予理念方面,他首先认为兴趣可以培养,子女们并未选择子承父业,而是按照各自兴趣成长;二是重视培养理性,从小树立自我管理的习惯,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三是随缘,凡事不强求,顺应自然。

  我比较认同德国的家庭教育理念,即在孩子很小时,便从一些生活小事入手培养理性。比如:树立规则意识。盛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再吃零食;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让他自己站起来;如果孩子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里,那还得继续穿脏衣服,学会承担责任;告诉起晚的孩子:“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放弃早餐,也可以选择迟到。”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我们这一代人,兄弟姊妹多,父母可以在教育“老大”的过程中积累些经验,然后用在 “老二”、“老三”身上。但我们又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没有试错积累经验的机会,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答案还得自己摸索寻找。

  (作者供职于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鲁布革”的新起点
冬之树
培育孩子,用力更要用心(杂谈)
父子“换岗”
风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