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鲁布革”的新起点

■侯海琳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17日   第 24 版)

  1984年,曾经鲜为人知的布依族小山寨——鲁布革,因建设水电站名声大噪:世界银行1.454亿元的贷款、挪威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咨询团、各国的尖端电力设备,以及日本大成公司先后汇集于此,打开了中国水电建设的“窗口”。

  这座深山中的电站,开创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面向国际公开招投标的工程、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建设项目、第一次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座220kV输电斜塔……

  随着大门敞开,中国人不仅看到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更看到了比引进装备更重要的东西——先进的管理机制、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以及科学的施工工艺。“鲁布革现象”给中国工程建设市场带来了极大震动。

  1987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鲁布革冲击》。同年,李鹏总理在全国施工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之后,“鲁布革冲击波”如“惊涛拍岸”,布依族小山寨的土地上吹响了改革创新的号角。

  1989年,鲁布革水电站率先在全国实现计算机监控。1998年,电厂在生产区建立了计算机工程师站,形成了无人值班的基本雏形。翌年,厂房自动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主要发电设备的监视和控制功能,中央控制室仅有1—2人值守,“无人值班”初步实现。

  2004年,电厂在完善自动化系统、建立生产实时管理系统、制定无人值班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光纤双通道,将厂房控制室的控制功能延伸至距离厂房1.5公里外的集中办公楼。2005年实现了厂房无人值班管理,成为我国常规水电站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如今,走进鲁布革水电站,地下厂房灯光明亮、机器轰鸣,空无一人。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是出线洞口那5路银光闪闪、滋滋作响的高压输电线。

  老员工冉涌至今仍记得1992年电站竣工,外国专家撤离“鲁布革”时不信任的目光,以及那句质疑的话:“我们走了,你们能够运行得好么?”

  外国专家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面对陌生的“洋机器”和五花八门的图纸,绝大多数职工连阅读都成问题,更别提操作。然而,“鲁布革”不仅打消了外国专家的顾虑,还延续了昔日的辉煌,成为南方电网调峰调频的重要力量。

  “当时几乎人手一本英汉电工专业词典,虽然部分报警信息学习起来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完全攻克了。”冉涌说。

  为了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钥匙”,鲁布革水电厂组织了大批电站建设时期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等相关工作,制定了管理和技术标准400余种,以及14册420万多字的图纸资料和说明书,建立起一个管理洋机器的“大宝库”。

  除了技术升级,人对技术的态度改变更为难得。尤其最开始时,虽然计算机监控已经非常成熟,但大家还是不放心,一度严守在水轮机和其他设备旁,全程监测。而现在,大家早已习惯和接受“即便人在广州,动动鼠标,就能控制现场”的事实。

  30年,光阴荏苒。带着无数荣光的“鲁布革”,如今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2004年,缅甸缺乏电站管理技术和人员,“鲁布革”承担了缅甸帮郎电站的运维工作。此后,随着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鲁布革”又先后与缅甸勐瓦电站和老挝南塔河电站牵手运维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境外电力运维合作之路。

  突出的业务能力和数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也使冉涌顺利竞聘到国外工作。今年6月,在缅甸勐瓦电站的运维服务到期后,他与41名同事一起进入了南塔河1号水电站项目部。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两个电站,常年处于酷暑之中。停水、停电、断网、通信中断是家常便饭;前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上班和下班没有区别,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荒凉得很;有时遇到断电,只能对着莽莽大山和深邃的星空发呆。这样的场景,和鲁布革电厂投运之初何其相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为有了当初的勇气和坚守,“鲁布革”一路前行,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如今,它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国际一流调峰调频发电企业”迈进。

  (作者供职于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鲁布革水电厂)

“鲁布革”的新起点
冬之树
培育孩子,用力更要用心(杂谈)
父子“换岗”
风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