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03日 星期一

提高能效,为能源新时代赋能

——2018中国能效论坛精彩发言摘编

■本报记者 朱妍 赵紫原/整理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03日   第 04 版)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

  民建中央能源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

  四川省凤天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

  国资委综合局巡视员刘源

  中国能源报总编辑刘建林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

  编者按

  11月24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能效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隆重举行。围绕“新时代 新动能”的主题,国资委、国家节能中心等主管部门,以及来自北京、河南、山西等地的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等百余位参会嘉宾,共同探寻节能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

  中国能源转型更为困难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能源消费总量却占到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3%,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转型形势迫切。国家三分之二的原油、约半数的天然气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且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能源转型的实质就是通过能源革命,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稳定、绿色、经济、便捷的现代能源服务。我们必须认识到,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能源转型更为困难:一是体量大;二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三是能源消费仍在增长。对此,我也对能源需求侧转型提出以下思考:

  一是能源需求侧转型就在于节能。煤炭开发要逐步按“损坏环境—少损坏环境—不损坏环境—有利于改善环境”路径转型。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输送网络转型,降低能源运输环节成本,提高能源供给效率。

  二是大力推广各种热泵技术应用。热泵技术、空气源技术或者地缘热泵,消耗1份能源能获取3到4份可利用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重点加强研发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体制转型方面,要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特别是需要构建新能源技术发现、甄别、筛选、培育、试点推广应用一条龙新机制,加快能源转型进程。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提高“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供给,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增强国际能源话语权。

  民建中央能源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

  把“节能”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优先来源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措施,“节能是第一能源”获得广泛认可。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约3.7%,顺利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标任务,能效提升成效明显。但同时,限于基本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由2000年不到14亿吨标准煤,增至2017年的44.9亿吨标准煤。能源需求规模迅速攀升,使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能源安全面临更大挑战。通过提高能效改善供需平衡,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我国能源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巴黎协定》也已生效,要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发展清洁能源是重要抓手。但目前看来,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比仅为15%左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难以改变,尤其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样要以大幅提升能效、降低能源需求作为基础。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强度要下降15%,单从表面看,这一指标看低于“十二五”期间下降16%的目标,但按照“十三五”GDP年均增速6.5%计算,需要完成的节能任务是7.8亿吨标准煤,比“十二五”目标高出16%,这意味着节能力度仍需不断加强。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把“提升能效”作为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的优先来源,作为破解生态环境瓶颈约束的源头措施,作为加快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途径。不仅要把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到实处,也要推动健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市场机制。除了传统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也要关注建筑、交通等多领域的能效提升潜力。

  四川省凤天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

  治理汽车尾气排放迫在眉睫

  2017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亿辆,连续七年居全球第一。全国私家车、公共汽车每天排放大量汽车尾气,加之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以汽运为主的交通方式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源头之一,治理汽车尾气排放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我们耗时4年,将石墨烯和蓖麻子油有机整合,研发出了环保的“石墨烯机油”,应用于汽车等交通领域,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成功剥离出石墨薄片。石墨烯比金刚石还要坚硬,且厚度相当于一张纸的十万分之一,它还是导电导热的高手,比最能导热的银还要强10倍,因此它被赞为“黑金”“材料之王”。

  石墨烯机油能填补引擎金属表面的缝隙,修复机械内部构建之间的磨损,延长发动机寿命。能大幅度降低摩擦损耗,节省油耗。此外,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汽油燃烧不充分导致的,且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减排对象。添加石墨烯润滑油后,可有效提高燃烧效率。如果公交系统能够用上石墨烯的机油,城市污染至少减少一半。

  国资委综合局巡视员刘源:

  央企是推动节能降耗的重要抓手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有色、运输等领域。它们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费大户,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其节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对全社会节能工作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节能工作也是推动中央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截至2017年底,央企能源消费总量比“十二五”末增长2.1%,增幅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实现节能量6000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7.9%,超过国家“十三五”目标进度要求。主要行业能效水平保持领先,例如火电企业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4克标准煤/千瓦时,高效煤电机组占比超过50%;石油化工等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产能,努力实现产业链低端项目建设“零投资”等。此外,已有超半数央企涉足节能装备、产品制造和节能服务产业,节能产业总产值近600亿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在此基础上,央企要继续履行好节约能源主体责任,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工作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内容,将节能工作融入企业发展规划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坚持以节能低碳作为企业发展方向,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能源节约相关规定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二是抓好责任落实和考核奖惩。进一步完善节能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建立起由集团公司到基层岗位的责任体系,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监督考核。国资委也将进一步健全央企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节能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三是进一步强化节能技术创新。把发展节能低碳技术作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又要围绕关键领域大力推动节能技术创新,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中国能源报总编辑刘建林:

  让中国节能方案成为世界典范

  今年是“能源革命”的第五个年头,而能源革命的第一点要求,就在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业内把提升能效比做一场“看不见的能源革命”,节能增效则被称为“第一能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降低能耗、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节能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受益于此,我国能源体系正朝着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提高能效的成果日益显著。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整体能效力度,还是建筑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效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这场“看不见的能源革命”中,我们对能源与经济发展的传统认知也得到重塑——经济增长同能源需求可以解耦,在能源供需变化的函数中,能效已成为重要变量。

  “2018中国能效论坛”的召开,吸引各位能源产业从业者齐聚三门峡,共谋提高能效大计、共议节能降耗的良策,为的就是探寻一条节能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革命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正在为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作为能源人,你我的行动和声音都很重要。中国能源报也将发挥人民日报下属媒体的平台优势,一如既往地将能源人的声音传播得更远,让中国节能方案成为世界典范。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

  节能环保产业正处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节能环保产业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工作提供重要技术保障,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其产值由2010年约2万亿元增至2017年超过5万亿元,年增速超过15%,从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技术装备迅速升级,服务业态不断创新。

  但同时,现有节能环保企业多为轻资产、小微企业,一方面造成企业融资面临障碍较多,另一方面也导致产业内技术创新能力、动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技术工艺等研发不够。目前只有约11%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企业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4%,远低于欧美的15%—20%比重,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支撑力度远远不足。当前,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产业做大做强的攻坚期。

  对此,要把握产业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到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以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的重点工作中,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要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以应用促创新,加大重点用能区域、重点用能行业企业、重点园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供需对接力度,把已开发并得到行业认可的科技成果应用起来,在应用中升级提高再创新,努力开拓技术创新、市场化应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局面。

  要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加快联合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争取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先进、具备行业发展带动能力的产业集团。加大对中小节能环保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

  推行清洁取暖要兼顾低污染、低能耗

  清洁取暖政策的变化,正在给供暖行业带来大的洗牌和重组。过去,供暖基本是市政部门的事,属于保障性质;如今的清洁供暖已上升到中央层面,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主管部门纷纷参与。过去,各省市都设有供暖办,主要任务是保煤炭、保温暖,现在要管气、管电网,还要管成本。过去,供暖主要隶属市政这个单一行业,现在各大发电企业、电网公司、节能环保企业等均参与其中,行业融合势不可挡。随着“蛋糕”变化,供暖行业发展也将包括四个方向——低碳化、智能化、多样化及个性化。

  在此基础上,清洁取暖工作应进一步注重“两低三通过”。两低,即低排放、低能耗。低排放就是大家理解的污染排放要少,但同时,如果排放减少而能耗很高,也就是节能水平很低,污染总量依然不能大幅度下降。三通过,主要包括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及节能建筑三个环节:通过建筑保温技术降低对热量的需求;通过高效和智能的输配系统,降低输配过程损失和过量供暖损失;通过选择高效清洁热源,最终实现清洁供暖。

  与此同时,我认为清洁取暖工作还有以下值得关注的焦点:

  一是热源如何构建。随着清洁取暖工作深入推进,热源结构也在变化。传统以燃煤锅炉为主的集中供暖,正在向以热电联产为主,工业余热、热泵、燃气为辅的方式转变;以小散锅炉为主的分散供暖,朝着“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油则油、宜热则热”的原则转变。新的环境要求、新的能源要求下,无论传统还是新兴供暖技术,均面临着一系列改造和提升问题,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等还需完善。

  二是快速规模化发展后如何保障。我们常说,“一年看成本、三年看质量、五年看维保”。尤其在农村地区,供暖过去是松散、自发的取暖行为,如今由政府引导、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是否成功,现阶段只能是初步判断,能否保证5年后依然正常运行,我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是清洁取暖如何评价。实现清洁取暖的方式很多,到底哪种方式更清洁、更高效,截至目前尚无定论。清洁取暖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热源方式、末端方式、系统配置、负荷调节等多个环节。在这样一个大的关系链条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对是否科学有序地推进清洁取暖产生作用。目前,我们也在制定《清洁取暖技术评价标准》,旨在找到客观科学评价清洁取暖的方式。

提高能效,为能源新时代赋能